□小探马
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人群是城里人,而相比位于城市或近郊的工业旅游,农业更生态——农村有原生态的环境、有淳朴的农民、有清洁的空气和水、有久违的乡情、乡音、乡俗、乡味、乡礼、乡貌,并可以种植出优质农产品,由此可以解决迥异于城市消费特点的吃、住、购问题,故而可游、可乐、可憩、可学、可养。
这几年,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的新赢利点,“共享农场”作为一种平台化思维的产物,利于三农,利于乡村振兴,对于农庄主、农民以及城市消费者而言,则可“三赢”。
近年来,在上海、武汉、郑州、无锡等地悄悄兴起一股“共享菜园”的热潮,经营者将菜园出租给城市居民并提供技术帮助,城市居民承担日常种植、照料并获取土地出产的农产品。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办公之后,“共享菜园”成为共享经济的新 “风口”,也让“都市农夫”成为广大市民“向往的生活”。
“共享菜园”将共享经济的核心理念引入到农业领域,搭建起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桥梁。一方面通过将农村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的方式,既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又能够通过“农旅融合+特色种植”,形成“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融合生动局面,让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对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城市居民来讲,认领一块菜园,亲自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收获,不仅能够忙里偷闲、放松身心,也能够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让“共享菜园”成为中小学生农耕实践教育“打卡乐园”,也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此外,“共享菜园”的走红,将乡村旅游由“拍照打卡式”变为“劳动体验式”,打破人际交流的厚重壁垒,拉近现代社会人与人的距离,开启了城市田园生活新模式。
当然,“共享菜园”作为一种新的业态、新风口,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规范和发展。首先,“共享菜园”作为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分支,各地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发展,不能“一刀切”“一窝蜂”照搬照抄。
其次,“共享菜园”的发展要平衡农户、村集体还有城市租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划分好土地、租金和农作物的利益权属。此外,对于从未接触过农作物的城里人来说,种菜完全是一个“技术活”,经营者要为租户提供优质的农具、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和种植指导,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共享菜园”形成持续可发展的格局。
近几年,涉及农业的问题,往往都跟休闲和旅游沾上边了,如: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公园、土特产品,等等,这倒不是生拉硬扯,关键是有需求、有市场、有资源、有空间。
在共享菜园之外,还可以共享农园、果园,以及民居;至于与谁共享?前提是城乡融合,以及由此带动的城里人与乡里人的共享。
对于农业经营者,是一种运营模式;对于城市人,则是一种有情趣、有调性、有收获的休闲生活方式。
(摘编自“庄主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