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春秋,几经风雨。作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朱晓明转眼间步入花甲之年,功成身退。蓦然回首人生历程中精力最充沛、阅历最丰富的那段美好岁月时光,百感交集,记忆犹新……
□龚寄托
铁笔酬愿
或许是听着长江涛声长大的缘故,故而朱晓明倍加珍爱脚下这片紧紧依偎在长江口畔美丽富饶的热土,这是他为之魂牵梦绕的家乡故土。
1962年,朱晓明出生于北上海罗泾镇一户普通农家,作为长江口一族的儿郎打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文笔功夫极好,早年间就出落成附近小有名气的“乡村秀才”。
屈指算来,与家乡的地方档案事业牵手结伴已经整整二十载。2002年6月,在区级政府机关历练多年的朱晓明调任宝山区档案局副局长。伴随着工作的调动,难免风吹草动,在有些人看来,到档案局工作无非是一份闲职,难有作为。但上任伊始的年轻史官却不为闲言碎语所动,他认定了家乡俗语所说的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他看来,滨江临海的宝山,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眼前这片镌刻着血与火的英勇热土无疑是红色史志开采的富矿。年轻的地区史官暗暗立誓,要像蜜蜂那样,勤奋加执着,让地区红色资源发掘整理转化为助推滨江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铁笔青史酬夙愿。朱晓明坚守初心,信守承诺。硬是在地区红色资源富矿开采发掘中,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交出了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2006年9月,朱晓明有幸作为上海区县党史系统中唯一的全国先进集体代表,赴京参加表彰大会,接受表彰;2009年,朱晓明再度被授予“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呐喊抗战
早年间,孩提时的朱晓明常听父辈们谈论起抗日战争年代的前尘往事,这些故事里有着侵华日军在小川沙登陆实施灭绝人性大屠杀的血泪控诉;也有两次“淞沪抗战”中国军民以自己的血肉长城抵御外敌的感人故事;更有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下,卓有成效展开地下斗争的共产党人的动人传奇。而这些乡亲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正是作为地区史官朱晓明重点关注的红色资源富矿之一。
2015年,适逢举国同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朱晓明敏锐地意识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合,该是为脚下这片镌刻着血与火的红土地大声呐喊的时候了。这一年,有备而来的年轻史官厚积薄发,相继在《解放日报》等媒体刊发了22个整版特稿,连续发表了一批新发掘并富有一定影响力的抗战研究文档。通过一份份档案、一幅幅照片、一篇篇文章诠释其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核心主题正是大力宣传弘扬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胜利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十年磨一剑。2015年9月,朱晓明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历经10载春秋,苦心搜集考证,精心整理策划的《上海市宝山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公开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共137万字,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极强的视角冲击力。十载风雨路,梅香苦寒来。在近9000字的《后记》中,朱晓明尽情倾吐全程参加课题研究的苦辣甜酸,与读者共享成功的喜悦。
抗战烽烟弥漫时期的宝山,正是我党敌后重要战场之一,这里同样演绎着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2015年,朱晓明根据宝山抗日仁人志士的真实事迹撰写的《陆祥生抗日事迹考》等两篇学术论文入选《新四军与上海》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于当年应邀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根据新四军吴淞物资采办组事迹编写拍摄的电影《51号兵站》,曾影响了包括朱晓明在内的几代人 。这一年,胸有成竹的朱晓明奋笔疾书,《51号兵站背后的故事》一气呵成,在《新民晚报》的“上海珍档”栏目整版刊发,并于当年上海全市档案编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品牌文史
回溯朱晓明二十载铁笔青史从业历程,可圈可点。而其为之倾情奉献的“三部曲”,无疑是富有宝山地域特色的三大文史品牌。
品牌之一:上海战役始发地品牌。临江领海的宝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历史意义的 “解放上海攻坚战第一枪”当年就在这片红色土地响起。而征集研究上海解放的文物史料,筹建上海解放纪念馆,正是宝山经典文史品牌之一。“十年磨一剑”。在上海解放纪念馆陈列展出的260多件文物史料,其中80%是朱晓明和他的同事们走南闯北,利用近10年的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征集而来的。
2006年3月13日,这是一个令朱晓明难以忘怀的不寻常的日子。那天下午,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忙里偷闲,特意邀请地区史官到他家里客,当面听取筹建上海解放纪念馆的情况汇报。更令朱晓明感动的是,那天老将军特意在家门口迎接宝山客人,并热情地握住朱晓明的手说:“欢迎您!上海来的客人。”那天,工作人员提醒谈话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可老将军谈起当年上海战役,似乎特别兴奋,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一老一少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并欣然命笔,现场挥毫为“上海解放纪念馆”题名,与此同时,还特意题写了“祝朱晓明同志:新年快乐,阖家安康,与时俱进,再创佳绩”,殷切勉励宝山档案工作者努力做好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为传承和弘扬党的光辉历史出力。
品牌之二:陈伯吹文化品牌。被誉为“东方的安徒生”的陈伯吹先生出生于素有“金罗店”之称的上海北翼历史文化名镇,他是中国近现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陈伯吹文化品牌策划参与者,朱晓明乐在其中。那年他应邀参加第二十四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颁奖会暨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创立30周年纪念座谈会,朱晓明娓娓道来,热情地和与会者分享这些年来参加陈伯吹文化品牌策划、培育和开发,组织实施陈伯吹纪念馆建设等诸多体会和收获。2006年,朱晓明执笔精心撰写了纪念馆陈列大纲,通过210余幅图片、350余件实物和史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一段历史。与此同时,朱晓明周密策划了陈伯吹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并热情地为创设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会创作研究基地牵线搭桥。
品牌之三:“百年宝山”人文历史品牌。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的“五个百年”文化,演绎着上海近现代发展的缩影。这些年来,由朱晓明具体组织策划和编辑出版了《宝山激战》等宝山地方档案史料专著。《文汇报》《新民晚报》整版刊发了他的多篇署名文章,其中包括《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等。他和同事们一起,坚持数年潜心研究的一大批档案编研学术成果,也陆续公开发表。
回望过往岁月,朱晓明为了自己曾经的感动,他欣然将多年来寻访老首长过程中形成的50多万字采访笔记、1000多张备忘记录,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重新整理。2010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岁月印痕》,全书共29.7万字,配发图片250幅。陈伯吹之子、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应邀欣然为此书撰写了序言。
数十载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的地区史官,如今也和他所钟爱的事业依依惜别。回望过往岁月,朱晓明无怨无悔,自得其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因为热爱,人的潜力会得到超常的激发,能够创造奇迹;因为热爱,人的精神世界会特别纯净,可以心无旁骛地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去拼搏、去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