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以稻田内的害虫、杂草为食,水稻为龙虾提供栖息之所,9月开始龙虾在稻田内打洞越冬,次年4月稻田灌水后龙虾又出洞觅食,这样的稻虾“合作”可谓优势互补,也为“稻+X”的全产业链模式打造作出了新的探索。
□奉农 记者 陈祈
稻浪翻滚、龙虾潜伏,在奉贤振茸农业专业合作社小龙虾垂钓基地里,游客们成群结队,提着钓竿一边呼吸着田间的新鲜空气,一边钓起着一只只小龙虾,待到脚边的水桶里装满小龙虾,就能在合作社开的农家乐里就地烹饪、大快朵颐……
时间回到五年前,地处奉城镇远郊的振茸农业专合作社交通不便,合作社负责人谢军守着近150亩水稻田,每年只有一茬水稻的收入,光景好的年份每亩纯利润能达到500元,要是遇上天灾虫害,一年白干也是常有的事情。眼看着外出打工的收入都比种田多,谢军一度想放弃种粮,犹豫再三,他在奉城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联系上了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区农技中心”)。区农技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钱非凡带队实地考察了振茸合作社后,建议他发展“稻+X”种养结合模式。当时奉贤共有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鳖等生态种养模式示范点5个,而稻田养龙虾还处于技术真空阶段。要发展稻田养龙虾,不仅谢军要有“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区农技中心也要“沉下心”蹲点基地,从零开始,研究新的技术集成。
理念转变
成就生态种养结合新路
龙虾以稻田内的害虫、杂草为食,水稻为龙虾提供栖息之所,9月开始龙虾在稻田内打洞越冬,次年4月稻田灌水后龙虾又出洞觅食,这样的“合作”可谓优势互补。为了让小龙虾在稻田代代繁衍生息,水稻田就不能用化学农药、除草剂等,全靠调节水稻种植密度和小龙虾放养数量来确保生态平衡。低密度种植养殖使小龙虾更干净、肉质更鲜美,大米晶莹饱满、品质更好。
“水稻不打农药能行吗?”种了几十年水稻的老谢一开始心存怀疑。第一年稻田养龙虾,水稻发生病虫害时他还偷偷用了一次农药,结果当年小龙虾就没有产卵,第二年的产量也急剧下降。而看到区农技中心技术员做的试验,老谢才终于相信,“稻+虾”种养结合模式的零农药、少化肥是有技术底气的。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2017年,谢军小试牛刀,采用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约有53亩,其中小龙虾养殖面积3.6亩,养殖面积占比7%。当年3月,谢军在稻田间开挖养殖沟,沟宽2.5米,深1.2米,四周设隔离围栏800米,安装太阳能杀虫灯5台,还在田埂上种植香根草、芝麻、毛豆、玉米等诱虫作物,沟内种植水草、茭白。在水稻种植前大量使用有机肥打底,机插秧调整水稻种植密度,四周挖好龙虾养殖沟,确保“活水”养“活虾”。当年11月,区农技中心组织水稻测产,种养结合第一年水稻亩产511公斤;小龙虾总产量超3000公斤。之前水稻收获后稻谷卖到粮库每公斤仅卖3元,种养结合后合作社卖大米单价6元/公斤;小龙虾单价27元/公斤,亩均产值2707元,比常规种植增收51%。“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共生、绿色循环”,尝到甜头的谢军坚定了走“生态种养结合”这条路。
产业融合
生态与经济效益齐升
“光是种养结合还不行。”钱非凡说,“还要在增品质、育品牌、提品位上下功夫,通过水稻加水产与休闲体验的结合,实现三产融合,打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稻田全产业链。”
近两年,在区农技中心的指导下,振茸合作社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申请水稻绿色认证、发展垂钓游,合作社逐渐从卖“稻谷”变成卖“大米”、卖“龙虾”、卖“钓竿”。
在基地取得绿色认证后,振茸小龙虾垂钓基地的名声越来越响,不少市区游客慕名而来。在亲手垂钓小龙虾、亲眼实地考察水稻田后,不少市民提出要订购“虾稻米”,150亩水稻还没收获已经销售一空了。原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振茸合作社如今在市民眼中成了远离城市喧嚣和工厂污染源的“香饽饽”。节假日来钓龙虾,夏夜露营听虫鸣,金秋稻香尝鲜米,冬天地里拔萝卜……2021年,振茸合作社取得大米有机产品证书,2022年,合作社仅靠“小龙虾垂钓”这一项活动,收入就达到了30万元,而销售大米和小龙虾的收入为90万元,比原先只卖稻谷增收340%。
除了振茸农业专业合作社,自2016年以来,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区示范推广生态种养结合基地42个,总面积4038亩(辐射面积约1000亩),主要开展“稻+鱼”“稻+虾”“稻+鳖”等水稻水产共作模式示范。
该模式还通过施用优质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安装太阳能灯采用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双减30%以上,示范基地亩均产值提高50%以上。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生态种养结合还盘活了农业产业旅游消费“三位一体”,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促进乡村“三产融合”,让农民充分参与并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