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障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崔宁波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核心提示

  粮稳国安,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近年来粮食安全成绩显著的背后是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的结果,也应看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风险相互交织,国内外环境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对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比上年增长2.0%,特殊之年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为保供给、稳大局、增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显著的背后是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的结果,也应看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风险相互交织,国内外环境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对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阶段,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置身于全球视角。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为双循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同时用好双循环战略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因此,审时度势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既是基于现实国情主动适应粮食安全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的客观要求,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和保障能力提升。坚持党对国内粮食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为开阔的视野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大国发展规律也证明,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永远无法立足,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实现粮食高水平自立自强,稳步提升国内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时期国内粮食安全工作,应从引擎支撑、源头控制和根基强化等方面持续奋斗:第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支撑,要加快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深入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强粮食领域科研投入机制建设,聚焦前沿开展关键环节和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粮食全产业链的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第二,坚决有力全面推进种业振兴。种为粮之源,粮以种为先,从源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在良种方面挖掘潜力。要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更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粮食品种,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加快国家种业基地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监管,不断优化种业市场环境。第三,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协调好利益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高质量供需平衡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

  高质量的粮食供需平衡不应是绝对的和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粮食经济大循环,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粮食供需之间的关系,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质量动态平衡。

  为此,从供需两侧双向发力畅通粮食经济内循环,首先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一是优化粮食生产经营结构,要紧贴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粮食生产供给的优质化、安全化和适应性,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提质增效。二是推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以乡村产业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延伸粮食生产的前后向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品牌和产品销售体系建设。三是完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定价方向和分品种施策,逐渐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形成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强化国家粮食储备轮换的灵活性,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粮食收储,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渐向保总成本和收入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粮食需求侧管理,全力打通粮食需求侧方面的各种堵点,释放内需潜力,构建完整的粮食安全内需体系,在满足粮食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上做足文章,关注粮食需求差异化,在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同时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培育,也要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节约用粮和减少浪费。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粮食供需平衡的动态监测机制和预警防控系统。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置身全球视角,中国与国际粮食市场紧密相连。国内外粮食市场加速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可以肯定中国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滞,新时期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开拓粮食合作共赢新局面,营造国际粮食贸易新环境,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在以下几点寻求突破:

  第一,妥善处理好大国关系。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认知和战略定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积极磋商、管控分歧,努力畅通谈判渠道,解决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建立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

  第二,深化粮食国际合作体系。设立专项粮食领域国际合作发展基金,扩大粮食贸易与海外投资的一体化联系,积极同粮食出口大国签订长期稳定的国家协定和贸易合约,广泛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分工,打造国际大粮商和大型农业跨国企业,加强与国际粮食贸易巨头合作。

  第三,规避粮食进口贸易风险。建立更加自主的全球粮食供求信息系统,完善粮食贸易监测预警体系,促进粮食进口贸易风险防控关口前移,维护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贸易通道,用好用足政策空间,提升粮食进口调控能力。

  第四,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明确角色定位,深度融入全球粮食市场,努力打破粮食贸易壁垒限制,谋求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调整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争取国际粮食定价权,推动改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提供粮食丰产增收的中国方案。

  立足新发展阶段,始终把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上,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更好地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迅速作出反应,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与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内涵上高度契合,均主张“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过前者更强调一个良性循环,即国内粮食经济循环为主与面向国际粮食经济循环相辅相成、双向联动,更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最大限度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要着重突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和基础地位,进而通过国内“自转”推动国际“公转”,共同努力维护好全世界粮食安全。(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宠物
耳听八方
保障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保障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2022-11-29 2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