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分布广、种类多,在世界上200多种主要人畜共患病中,与宠物犬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有70余种。上海科技兴农技术创新项目《城市犬猫主要人畜共患病监测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评估》把最具代表性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犬流感作为监测重点,力图探索犬猫人畜共患病防控策略策略。
□记者 曹佳慧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当今年轻人对宠物陪伴的需求愈发明显。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伴侣动物”的概念已深入市民脑海,很多家庭将宠物尤其是犬猫看作家庭成员,“撸猫”“撸狗”成为现代人的解压方式之一。
而犬猫给饲养者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为“人畜共患病”的交叉传播提供了可能。流浪猫狗虽令人怜惜,却因生存环境恶劣、易携带大量病菌,极大地增加公共卫生隐患。
城市犬猫的管理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历来是世界性难题,作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一环,人畜共患病有效防控也是城市管理精细化和人性化的体现。
上海城市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管理上,也应当为全国提供先进经验。
2019年,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从《城市犬猫主要人畜共患病监测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评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入手,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大城市的犬猫人畜共患病防控策略。该项目作为上海科技兴农技术创新项目,于2021年通过验收,成果斐然。
用“绣花功夫”诠释科研精神
“概括地讲,我们主要在项目中完成了三大任务:一是对上海地区家养和流浪犬猫的数量、分布特征、免疫情况和携带的主要人畜共患病种类进行了排摸;二是针对危害大、易传染的重要疫病进行风险评估,搞清楚其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三是建立犬猫主要人畜共患病监测网络,并探索出一套适合的防控策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建介绍说。
实际上,项目解答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对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的探索和创新,才是本次项目的重要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下了不少“绣花功夫”。
人畜共患病分布广、种类多,在世界上200多种主要人畜共患病中,与宠物犬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有70余种,还有许多未知的病原存在,应该将哪些人畜共患病纳入项目的监测和评估范围?经研究,项目组把最具代表性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犬流感作为监测重点。
在上海这个超大城市里,要找人不难,但要找出一只猫或狗的归属却如同大海捞针,更别提要排摸清楚家养和流浪犬猫的数量。而城市犬猫的数量作为项目研究的基础,却又极为重要。为此,项目组成员走访了86个居委会,请社区工作者帮忙排摸统计社区内家养和流浪犬猫的数量。吃“闭门羹”是犬猫数量调查工作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在各区犬管办的帮助下,与居委会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也为项目的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比数量调查更难的是给犬猫采样。宠物犬猫采样要征得主人同意,流浪犬猫采样则要冒着被抓伤、咬伤的风险,一位项目组成员还曾被流浪猫咬穿了鞋。项目中,他们总共完成1万4千多份样品采样,耗时两年半。
没有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参考,项目团队凭借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建立了本市犬猫数量调查方案。摸清上海地区家养犬、家养猫、流浪犬和流浪猫的数量、分布特征和免疫情况;建立犬猫未知病原检测方法和人畜共患病快速高通量筛查技术,了解了本市犬猫人畜共患病的风险因素和风险途径;建立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犬猫流感等风险评估模型,并完成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对本市犬猫相关场点进行调查、监督、职能分配和科普宣传等,项目构建了本市犬猫主要人畜共患病监测和报告网络,实现了流浪犬猫的有效监管。
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原来我们更关注的是猪、牛、羊、鸡、鸭等农场动物。”王建表示,借助项目的实施,科研人员也填补了宠物疫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空白,一对一的宠物诊疗更像是医院里的儿科,也让科研人员深刻感受到,城市犬猫与农场动物管理的截然不同。
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项目主持人赵洪进看来,这个项目就像是一扇窗,推开便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虽然项目已经验收,但在它的引领下,我们后续又开展了多个延续项目,比如狂犬病口服疫苗研究、犬猫呼吸道疫病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研发等,所产生的成效也令我们出乎意料。”
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逐渐把工作的重心向犬猫这样的伴侣动物转移,为城市犬猫管理开了好头。目前,疫控中心已在本市建成多个犬猫健康管理示范小区、狂犬病防疫示范村,接下来将推进狂犬病防疫示范镇建设,它们与宠物医院、狂犬病免疫点共同构成了拥有361个监测网点的犬猫主要人畜共患病监测网络。与此同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与居委会建立的良好联系,在18个居民小区内为近千余只流浪猫实施TNR(诱捕、绝育、放归)计划,进一步缓解人与猫、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保障市民的和谐生活和公共卫生安全。
【相关链接】
有效保障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
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规划》提到,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修订动物防疫法,颁布生物安全法,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完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配套规章、应急预案和技术标准规范。防治机制不断优化,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健全强制免疫、监测流调、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联防联控等制度。防疫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动物防疫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疫情形势总体稳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间人兽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基本消灭了马鼻疽,日本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狂犬病等得到稳定控制,畜间流行率显著降低。
然而,防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是畜间人兽共患病种类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高致病性禽流疫情随候鸟迁徙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在一些地区居高不下,局部地区牛结核病和包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炭疽病原感染及传播途径更趋复杂。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对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重视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基层机构大量撤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管工作存在短板漏洞。三是畜禽养殖总量大,规模化程度总体不高,生物安全水平较低。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占比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养殖场户对畜间人兽共患病危害认识不足,防疫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活畜禽长途调运和市场交易频繁,传统的养殖、流通和消费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疫病发生和跨区域传播扩散风险持续存在。四是周边及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动物疫情频发,多种外部风险因素相互交织,防治任务繁重艰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跨种传播感染人和畜禽的情况时有发生,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增多,进一步加大畜间人兽共患病发生、传播和扩散风险。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这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兽医卫生事业全面融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推动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据农业农村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