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阿婆,头朝右稍侧点,抬起点,放松点,笑一笑,眼睛看相机,一、二、三!”这是上海市奉贤区金海街道的拾光摄影志愿者团队给社区的一位阿婆拍照的情景。在金海街道居民区,拾光摄影志愿者团队成立8年多来,已义务为街道及奉贤区的7000多位老年人拍过照,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身边的“雷锋”。
□通讯员 陈志强 陈志超
记者 王平
初心源自学雷锋
拾光摄影志愿者团队带头人郑瑜,是土生土长的奉贤人,高中毕业后参军入党,复员回乡时他立下“军令状”,要努力为乡亲们做点事。
2013年春暖花开时节,担任居委干部的郑瑜提着摄影机在小区工作时,有位阿婆好奇地盯着摄影机,还试探着问:“弟弟,能不能给我拍张照片?”几天后,当郑瑜将冲印好的彩照送上门时,阿婆谢个不停,还告诉郑瑜说自己很长时间没拍照片了,像她这样没有拍新照片的老姐妹还有很多。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郑瑜联想到自己 98岁高龄的外婆去世时,家里人翻箱倒柜竟找不到一张像样的近照,无奈之下只能在老照片上截图作为遗像。而自己手里有相机、手机,居然没想到为外婆拍张照片,为此,郑瑜自责了很长时间。之后,郑瑜一直思忖着,自己在学校学雷锋,在部队学雷锋,现在当居委干部更要学雷锋,何不为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拍点照片,这也是学雷锋。
有求必应为老服务
从那天起,郑瑜便开始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拍照服务。有的要拍单人照,有的要拍夫妻合影,有的要拍全家福,还有的左邻右舍老姐妹老弟兄聚在一起要拍集体照,郑瑜总是有求必应。
在拍照过程中,有的老人特意要求拍黑白照。起初,郑瑜感到困惑,后来拍得多了,才悟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这些老人在为自己的“百年”后事悄悄准备,于是,郑瑜在拍黑白照片时,也格外用心。
有次在居民区,郑瑜忙着为几十位老人拍照,唯独有个老伯站在旁边只看不拍,看似心事重重。待郑瑜要收场时,老人才胆怯地问郑瑜能不能为自己和老伴拍张合影。郑瑜欣然同意,老人急冲冲地出门,一会儿搀扶着弱不禁风且面容憔悴的老伴走进屋内。郑瑜热情做“导演”,为他俩拍了好几张夫妻照,并且让他们挑选最满意的进行冲印。后来,郑瑜才知道,原来老伯的老伴患了重病,时日不多,老两口从没合影过,一直是个遗憾。当天老伯早早将老爱人精心打扮了一番,一直等到现场没有旁人,才拍了老夫妻俩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合影。
组成志愿者团队
郑瑜为老人们拍照,彩印、相框等都是自掏腰包。起初有人怀疑,说哪有这等好事。甚至有个阿婆一直跟随左右,还不时地对前来拍照的老人说,当心碰到骗子。几天后,郑瑜将彩照送给老人们时,这个阿婆终于服了,她向郑瑜表示歉意,并问郑瑜能否也给自己拍一张。郑瑜爽快地为她拍照留影,后来阿婆逢人便说“弟弟人品好,拍照技术高”。
8年多来,郑瑜的节假日经常是在忙碌的拍摄中度过的。金水苑居民区有个老人想拍张全家福。但子孙们生活在四面八方,唯有春节才能相聚在一起。于是,除夕之夜,当村庄里万家灯火、鞭炮齐鸣、阖家团圆之际,郑瑜放弃与爱人、女儿吃团圆饭、观看春晚的宝贵时间,携带“长枪短炮”全副武装,上门为老人家拍了张合家欢,老人说活了七八十岁,这是家里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没想到,刚拍完这一户,后面好几家急切等待着,也想拍全家福。于是,郑瑜马不停蹄,接连拍了十几户人家。虽然是寒冬腊月,他却忙得汗流浃背。等郑瑜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已是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新春钟声敲响之时。
郑瑜为老人拍照的善举得到广泛好评,在他的带动下,摄影志愿者犹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组成了10余人的“拾光”志愿摄影团队;街道专门腾出大房间给团队当作工作室;专业生产相框的爱心企业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
8年多来,摄影志愿者们的足迹,踏遍了金海街道的每一个角落,并辐射到奉贤区的所有街镇。2020年,团队创立了“点亮老人微心愿”项目,街道内的文艺团队、东方美谷等爱心企业纷纷加入,为老人们拍一张照,为老人们演出一台戏,赠送老人们一件喜爱的小礼品等。
郑瑜连续三届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及感动奉贤十大人物、最美退役军人等。他所带领的“拾光”摄影志愿者团队,2020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命名为“敬老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