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5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边角经济”唱响大山深处乡村振兴曲调
  如何让房前屋后的“鸡窝地”变成“金窝窝”,既保障农民“菜篮子”的安全丰富,又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有价值,在农民精神面貌有气质,在改善人居环境上有颜值……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为山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答题。

  去年5月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做文章,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一年来,“千家万户小康菜园”不仅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的菜篮子,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更为山区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边角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

  闲置房前屋后地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金土地”

  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用地“高、少、碎、瘦”问题突出,加之受传统的种养殖习惯、生活习性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的农民群众,常以玉米饭、酸汤豆菜为当家菜肴,膳食结构十分单一。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既符合当地实际,又体现人民群众期盼,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惠民工程。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9年5月,一场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蔬菜供给率,保障丰富农民的“菜篮子”,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在六盘水的村村寨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要彻底解决农民“菜篮子”安全问题,就必须解决菜地从哪里来的问题。本就耕地资源紧张的六盘水将目光瞄准了农村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

  过去这些土地要么堆放杂物,要么无人问津,不仅影响农村环境,更体现不出他的价值。通过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把闲置土地与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把传统种植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把小康菜园与产业革命结合起来,把“小菜园”做成“大产业”。

  走进六枝特区银湖街道东风村王家寨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小康菜园”里蔬菜郁郁葱葱,小青菜、香菜、香葱、豇豆长势喜人,有的菜园里还种有果树,枇杷、桃树等水果挂满枝头,惹人喜爱。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自来水通了,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现在又利用房前屋后零碎空地,打造了多块小菜园,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解决了吃菜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外面的物流进不来,对赶乡场进行了管控,广大农村靠的就是“千家万户小康菜园”,解决了平常吃菜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六盘水“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有力,从“一个棚架、一垄菜园、一组果树”再到增加“一排栅栏”,提出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的标准要求以及“有颜值、有气质、有品质、有价值”的愿景定位。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和不断丰富完善,标志着“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行走六盘水的村村寨寨,“群策群力抓发展,共建共管护生态。花果飘香好生活,屋美院亮真小康”、“区委党工委同扶持,支部村干部同引领。打造最美农村菜园,催生乡村美丽蝶变”……这样的标语挂在栅栏上,彰显着“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魅力。

  让农民成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建设主体

  推进“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六盘水坚持以农户为主导,坚持一户一策,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棚则棚,不生搬硬套标准和规范,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实现多要素融合。

  “以前,这里是一座废弃的老房子,风吹雨淋,年久失修,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盘州市柏果镇阿卡村第一书记徐伟波指着路边的一处小康菜园说,“村民们一合计,拆除老房子,平整土地,就地取材,利用废石碎砖和竹子做成栅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今日的活力菜园”。

  要想建得好,政府引导不可少。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以来,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果蔬站陆永会站长就开始奔波于各个村寨做蔬菜种植培训。

  “我们不提倡流转土地集中种植、不提倡一个小菜园只种一个品种、不提倡同一块菜地常年种一种蔬菜、不提倡一块菜地用障碍物进行分割、不提倡只围围栏不种菜、不提倡将一些非小康菜园编制围栏、不提倡在蔬菜基地中间围一块小菜园,不提倡将农户已种植花草的花池强行用于种菜。”陆永会说了一系列的不提倡,最终想表达的是因地制宜,让农户自己做主。

  与此同时,在“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实施中,六盘水参照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体系,实施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片的工作模式。各地纷纷成立蔬菜产业工作专班,分片指导工作,对“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以问题促整改,以整改促推进。

  不同的村庄,却因一个共同的“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收获了一份充满民生温度的幸福。这背后,折射出了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的惠民之举。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成为山区乡村振兴新地标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基础是菜园,目的是小康。

  走进六盘水的村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用栅栏装点而成的“小康菜园”透露出了别样的超凡脱俗和精致典雅。土地里,一垄垄蔬菜青翠欲滴;棚架上,一个个豆荚籽粒饱满,瓜果长得茂盛,灯笼花开得正红,蝴蝶蜜蜂穿梭其间,鸟声不绝于耳,乡村的精气神在这里得到提升。“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成为“有价值、有品质、有气质、有颜值”的乡村振兴新地标。

  “边边角角用起来有一亩地,白菜、西红柿、辣椒样样有,根本吃不完,剩的就给蔬菜基地统一收购,一边省,一边挣,身体还得到锻炼。”东风村村民王虎说。

  “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核心是生态。在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过程中,六盘水市注重人居环境整治,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保护好房前屋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细胞,为农村生态环境增添新的动能。

  “房前屋后不留渣,庭院内外果蔬花,讲究卫生精神爽,农村不比城里差。”进入盘州市盘关镇海坝村,这幅挂在农家围墙上的标语格外的醒目。

  在六盘水市,像海坝村这样发展“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村庄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按照规划,到2021年六盘水将建成“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示范村寨200个以上,新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33万户以上,实现“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全覆盖,农户自食蔬菜基本实现自给。

  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庭院经济为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从土地利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常态长效上下功夫,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面结合,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增效。

  乡村旧貌换新颜,深山画就蓬莱图。伴随着“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的全面纵深推进,四季有菜有果有花有绿的靓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六盘水大地上徐徐展开。

  刘久锋 龙小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知识(一百廿五)
“边角经济”唱响大山深处乡村振兴曲调
将疫情对“三农”影响降到最低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边角经济”唱响大山深处乡村振兴曲调 2020-05-12 2 2020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