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江德斌:家电企业对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研发,但是对售后维修服务,还缺乏同样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少厂商出于成本考虑,将维修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没有实现有效管理,导致维修服务失控,售后服务商借机忽悠消费者,造成维修服务掺水,侵犯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到家电品牌信誉。
【综合观点】
“重售出,轻售后”是家电行业存在了多年的顽疾。消费者购买家电时,销售商往往吹得“天花乱坠”,售后承诺也“一包到底”。不过不少消费者使用家电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则要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时间成本等。
更离谱的是,一些正规品牌也搞“山寨维修”。一些家电品牌代理商在卖给消费者产品时,会附上官方维修号码。商家承诺正规厂家维修,但一旦家电有了问题,上门的却是“山寨维修”。
据业内介绍,家电维修之所以乱象频生,根子在于售后的行业地位和盈利模式。目前,很多家电厂商并未设立直营售后,都将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公司,售后维修人员的雇用、管理等均由承包商负责,家电公司则负责派单、薪资结算等。而承包商的利润分配太少,因此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潜藏着很多赚钱伎俩,上门服务如同演戏,维修人员能蒙就蒙。有媒体暗访发现,很多承包商要求用“专业知识”蒙骗用户,维修人员进门后,还要学会看人下菜碟,经济条件好的收费高一些,想尽办法让用户不投诉。
其实,正规品牌厂商搞“山寨维修”是一种“砸牌子”的做法。虽然“山寨维修”可以降低售后成本,但“山寨维修”上门服务本身就拉低了正规品牌的价值,如果还存在乱收费、维修效果差等问题,正规品牌的形象更容易被“山寨维修”搞砸。
由此可见,家电维修的“花式套路”不但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家电厂商的品牌信誉,不利于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厂商需要改变目前的维修服务政策,重新设定新的利润分配机制,提高售后服务商的利益份额,将业绩考核与服务质量、客户评价等挂钩,引导承包商重视服务品质。鼓励家电维修行业规模化发展,走品牌连锁之路,实现标准化、透明化服务,打破行业的“潜规则”。同时,有实力的厂商可以自建直营售后,统一产品维修服务标准,以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至少应从两方面做起:其一,对家电产品返修率、维修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发布,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倒逼商家提升质量减少维修。其二,对乱收费、山寨维修、踪迹难寻等维修问题进行常态化治理,依法从严处罚违规商家。
此外,消费者也要积极维权。只有消费者维权,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维权各环节有效运作,有力遏制维修中的各种违规违法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