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朱养猪
  □王远鸿

  老朱,是青浦赵屯村三队的老党员。在45年前,也就是1974年,他入伍,在舟山群岛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而他的岗位,则是炊事班的炊事员。

  在那个年代里,群众生活不易,部队自然既有严格的规定和管制,又有艰巨的保卫任务。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事班最犯难的,莫过于伙食质量就是部队的战斗力。要知道,炊事班面对的,可是一顿能吃六量白米饭的虎狼之师。

  老朱,是从赵屯村走出的农家子弟。他深知没有吃的,吃不上好的,七尺高的汉子就没有力气。作为一名炊事员,他并不想每天就这样紧巴巴给大家喝汤吃稀。他向分管后勤的副连长,大胆地提出了“养猪”的科学化建议。

  可当时连队里并没有猪啊。没事。他请副连长帮助协调,问团部弄一头母猪崽子回来,自己养!

  说实话,副连长的心里,实际是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这能成吗?但他也抵不过老家红烧肉的眼中梦想,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死乞白赖地向组织反映生活困难,终于抱回了一只猪崽子,交到了老朱怀中。老朱说:“请连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其实吧,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因为,牲口和人一样,都是要有“吃食”的。在那个没有多少油水的年代里,泔脚之类的东西,不见得多。连人吃得都没营养,猪吃了能有营养吗?你真给猪吃了人吃的,那养猪就等于养人,哪里又划算得来!

  道理谁都知道。

  可没想到,老朱养猪确有相声口头禅——“没听说过”的独到之处。

  老朱首先找来一只能蹲下一个人的大酒缸,然后去拔岛上漫山遍野的草。接着,他把炊事班里的秕糠先一层均匀地倒进酒缸里,再把杂草一层均匀地铺在秕糠上,再在杂草上倒上秕糠,由此叠加进行,直至把酒缸将近装满。

  以上程序完成后,老朱再买来廉价的酒糟、酒酿,慢慢浇注进去后,他便像密封绍兴黄酒一样,用泥土把大酒缸盖住。等到8天左右,他用榔头把已经硬化的酒缸盖敲开。缸内之物,便是“八戒”们的上好吃食。

  说时迟,那时快。路子怪,但管用。只见那母猪就像吹了气一样,一天比一天肥,一天比一天重。副连长心里乐开了花,问那饲料因何如此神奇。老朱说:“报告连长!‘你怎么像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这是骂人的话,但很有道理。我的‘饲料’里有酒,猪吃了之后被醉倒,成天睡觉,吃了睡、睡了吃,就尽长肉了!”

  副连长和老朱都哈哈大笑。

  母猪渐渐肥大并性成熟,就得想法子让它去交配,好产仔,方便老朱“扩大再生产”。于是,配种工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老朱的连队在山腰,团部的公猪在山脚,总不能叫团部派遣公猪来配种,再命令公猪执行完任务后,自己按原路返回吧。

  这又是一大问题。

  没想到,困难面前压不倒意志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老朱竟然向副连长提出了“驾猪远配”的作战方案。此时此刻,副连长已经被老朱的执着深深感动了。他完全信任老朱,允许他赶着母猪,去山脚的团部驻地,找公猪交配。

  后来老朱对我说:“哪里有那么好赶啊。你抽它,它直哼哼。它不走,你就只能坐在那里等它。它走得快,你还提心吊胆,万一猝不及防,滚下山,三四百斤,哪里拉得回来……”

  太阳从上山到下山,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带着袖套的老朱赶着母猪去了,好久好久,好久好久,他平平安安地又把母猪带了回来。他知道,母猪就是部队财物,一丝一毫也不能损失。

  大概,也就从那时起,连队的养猪试验,开始有了质的突破。三个月,120天,母猪产了第一窝猪崽子。老朱又将创新饲料用在了它们身上,取得良好效果。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繁衍,一个不足100人的连队,肥猪竟然有18头之多!

  这件事,被副连长及时向连长报告了。连长则脑筋动得更快,他当即决定,除保障战士伙食供应外,将富余的肥猪卖给供销社,连队集体更是多了一份收入。

  1976年,老朱因养猪成效显著,在部队被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就像相声口头禅里说的那样,因为养猪而立功,真是“没听说过”。老朱,也是在部队入的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名不虚传的“明珠”
老朱养猪
画圆
去海阳“探地雷”
东方城乡报写作08老朱养猪 2019-11-01 2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