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院镇丽泽小区内,有一对老夫妇,一位是社区老年乐队的乐手,一位是社区沪语班的管家,近日,由于夫妻二人一起助力社区垃圾分类服务,一时被人昵称为小区垃圾分类“黄金夫妻档”。
日前,位于石潭街的一间老年活动室内,正在举行着每周一次的沪语班学习,大管家张洁华正带着台下的二十多位新上海人学习着本地方言,学习过后,只见“学员”们习惯性的拿起桌上的印有曲谱的歌词,在张老师的带头下,全神贯注地唱起了《垃圾分类》歌谣,一旁,一位头发花白,神情投入吹弹着萨克斯伴奏的乐者,便是这首原创歌谣的编者杨纯祥老伯,也是张洁华的爱人。
杨老伯是一名来自沈阳的新上海人,张阿姨是上海人,2015年夫妇二人搬到了丽泽社区。性格开朗的张阿姨,是社区新上海人沪语班的管家,杨老伯也是学员之一,为了增加课堂的气氛,今年起,沪语班在学习沪语的增加了合唱栏目,杨老伯则变成了班里的音乐指导老师,由杨老师指导的《我的祖国》、《燕燕做媒》等合唱曲目一经推出,立刻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欢喜,学习热情高涨。原来,杨老伯是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小时候在父亲的音乐熏陶下,杨老伯开始对音乐情有独钟,合唱、识谱、演出,老杨变成了文艺积极分子,还自学了黑管、萨克斯、二胡等乐器。
今年起,张阿姨担任起了小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张阿姨说:“想要督导别人准确投放垃圾,自己得先学通、弄懂、分清”,于是,张阿姨自己在家认真学起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还在家里率先摆上了干湿垃圾桶个进行提前分类。看着妻子学得认真,老杨在一旁也深受感染,“自己何不利用自己的特长助力垃圾分类呢,我也来写个垃圾分类歌谣”,杨老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老伴,立马得到了张阿姨的支持。如何把歌词写得生动、曲调又能朗朗上口,杨老伯动起了不少脑筋,最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改了七八稿之后,近日,垃圾分类歌谣正式完成。整个歌谣分为5部分,细致的杨老伯还在歌词中清楚明了的介绍了四色垃圾桶常用投放物品,不仅如此,杨老伯还认真推敲了每个用词,细节上还用心地押韵,曲调上,也选用了老百姓熟悉的沪剧曲牌紫竹调。“我们在沪语班上已教唱了两次,效果反响还不错,比起看那些一板一眼的分类内容,很多老年朋友觉得更记得住。”张阿姨笑着说。“现在我们只在小区沪语班里试唱,接下来,我希望能向更多的朋友推广,真正做到让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杨老伯语重心长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