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0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要一村一品还是多业并举?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兴旺就是要多业并举,而不仅仅是“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但这并不妨碍做精“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

  □宋彦成

  近些年来,各地市县政府纷纷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提出“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的口号冀图发展地方经济,背后的逻辑之一是基于城市思维的产业规划理念,因此其所呈现出来的是整齐划一的块状经济。

  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是将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并置在一处加以探讨,而“三农”之所以成为研究对象的前提在于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乡村产业单一化造成的人口流失与乡村衰落的问题。“三农”问题之所以是个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农”事,并且专指“稼穑”的层面,这主要是源于历史上狭义的农业经济成为国家进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重要养料。

  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个历史上中国农村手工业破产的背景,而这主要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以及《云南三村》中曾描绘了中国大陆地区从东部到西部乡村手工业繁盛一时的图景,而后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西方工业化产品的输入直接促成了传统乡村手工业的衰落,同时也大大挫败了农户生产手工制品的积极性。这其实还是在说明历史上的农村不唯有种植业而已,农民的时间安排也并非终年都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伺弄庄稼,他们不是纯粹的职业农民,乃至于在特定时期还是士兵或盗贼。事实上,除了以粮为纲的种植业以外,在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副业生产活动,比如在部分区域还保持着半耕半牧或自然渔猎的经济状态。

  农村地区是否可以有非农产业的存在?这个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随着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或者农民的主体化、土地承包制以及企业制度的建立等,使得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类型趋向多元化。

  近些年来,在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安居工程等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不能完全与农民需求相适配的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审美和城市思维对于空间利用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也是空间利用理念的城乡差异。

  我们在今天的城乡规划界经常能够听到“规划先行”的声音,但所谓的“规划先行”并非意味着规划是要为乡村的发展做主,而是保基本、守底线,这就要求“一村一品”或者“一县一品”也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而不是拍脑袋想方案。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适合养什么,不适合养什么,要全面考虑清楚,适合多样化的生产那就多样化的生产,适合规模化的生产那就规模化的生产,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一品”。

  如此而言,产业需不需要规划?从国家层面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地方在“乡村振兴”以及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村的产业又是否需要规划?是要“一村一品”,还是多业并举?

  我们知道,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每逢过年都有写春联、贴春联的习惯,其中就有专门为谷仓或粮仓以及牛羊猪圈等准备的吉祥话,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其寓意不言自明,但总归都是有个“五谷”和“六畜”,以示多多益善,而不专门指称其中之一。

  可见,古人深谙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这也证明了多样化种植或多样化养殖可以分散风险,尤其是面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或疾病时疫等。在农业生产里有一类作物种植的策略,即套种或间种,其中的逻辑之一是既可以满足农民更多的食物需求,也是为了转移不可测的风险。

  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兴旺就是要多业并举,而不仅仅是“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但这并不妨碍做精“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至于所谓的特色农业不是要做大做强,而是要小而精,不可替代和复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摘编自“方塘传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关注
   第07版:热点
   第08版:国际
乡村振兴要一村一品还是多业并举?
发展民俗村既要有里也要有面儿
农村标语张贴多点儿“讲究”
谨防年龄倒挂招致担当倒挡
努力优化村医工作环境
东方城乡报言论03乡村振兴要一村一品还是多业并举? 2019-08-01 2 2019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