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路
  □吴鹰

  曾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驱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故乡》结尾处说过这样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我的故乡崇明岛上的路,就是由唐朝武德年间的姚姓、刘姓先人从荒滩上,从芦苇荡里,从水草丛中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潮起潮落,蒹葭苍苍,沧海桑田,沙洲连成了岛屿,阡陌交通,蛛网般的田间土路,刮风尘土扬,下雨一锅粥,盐碱地,泥巴路,光丫脚印,独轮车辙……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坑坑洼洼的家乡路。

  民国时期从崇明陈家镇到县城所在城桥镇有了所谓的公路,实际也只是一条拓宽了的泥巴路。记得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年代,政府号召县里乡民修筑公路,原泥路沿线的公社社员,把一车车碎砖破瓦运到泥路上,再出义务工用榔头将其敲碎,再夯平,这就是今日团城公路(原陈海公路)的前身。然后有了公交班车,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一班次。这就是故乡原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上唯一的一条公路,故乡,被交通所困扰,人们出行举步维艰,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数百年来,故乡人民梦想长江上有条桥,修条路,但这似乎是痴心妄想。

  一九七O年,我从部队退伍回乡,正是七月盛夏,家长们等不得国庆、春节这样的喜庆日子,急着为我张罗已拖了六年之久的婚事。办就办吧,时间定在七月十二日,想不到到了那天,天公不作美,新婚之夜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回娘家就成了问题。从我家到岳母家有二十多里路,家乡的风俗,回到娘家最好不要超过上午十点,等我们赶到车站,已快十点了,班车要等一个多小时才有,我只好叫了两辆“二等车”(即搭客的自行车)往她娘家赶,昨夜的那场雨使乡间道路泥泞不堪,车子走了一段路,轮子被烂泥卡住了,然后停下来清理,走走停停,什么叫心急如焚,这真算尝到了这个成语的滋味。赶到娘家已时近中午,望眼欲穿的丈母娘一见到我,虎着脸不让进屋,先将我一顿数落。我哭笑不得,只能连赔不是,亲友们帮我打圆场……唉,都是这路啊!使我有了这样的记忆。

  岛上出门,除了陆路,还有水路,所谓水路,就是乘船,但水路也难走。

  崇明岛四面临水,繁华的上海虽然只是一江之隔,但几十里水路,阻隔了无数崇明人。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崇明人一生一世都没跨出海岛一步。有人调侃:“崇明乌小蟹(即笨蛋)不及高粱稭(崇明话读ga)”,高粱熟了,脱粒后的穗可做成扫帚,然后运往上海卖,而崇明人苦于出行条件,只能“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其实并非无“舟楫”,而是无钞票!说来汗颜,我在十九岁之前,也从未到上海。十九岁,老母生病,我陪同去上海找大哥。大哥工作在南京东路8号和平饭店,我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和平饭店内富丽堂皇,典雅古朴,临窗俯视外滩的车水马龙,职工食堂,五分钱一碗的“垃圾菜”(客人用公筷用剩的菜肴食堂加工后卖给职工作为福利)的美味……妈对我大哥说“让你小弟也进来工作吧!”我哥说:“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我没这个能耐。”是的,人生的路也是自己走出来的,他是在朝鲜战场经历了枪林弹雨,血与火的洗礼才走进这单位的。我记住了这句话,不想“徒有羡鱼情。”一九六四年,我穿着土布衣服,拎着旧木箱,走水路第二次进上海,进大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故乡许多有志青年就是这样走向全国的。

  崇明去上海的水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南门港乘船去十六铺,一条是从堡镇港到十六铺,单程航行四个多小时,船票一元贰角。后来又有了吴淞到这两个港口的航班,单程票四角伍分,花时两个多小时,一天往返各两班次。但乘船买船票有时很难,特别是节假日,虬江路河南路口的船票预售窗口一人只能买两张,码头上往往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于是票贩子应运而生,急着过江的人只好咬着牙齿倒一张票,有了票,风和日丽,波澜不惊,潇洒走一回,但一旦遇到春天发大雾,夏天刮台风,隆冬朔风怒吼,那全线停航也是常有的事。家有婚丧之事,误了婚期,见不上亲人最后一面,人们只能望江兴叹,一筹莫展,这还仅仅是家事。解放前还发生过江轮倾覆,乘客或为鱼鳖的惨剧,解放后也曾发生过某校校长因风高浪急,下船时不幸被夹在轮船与趸船之间丢掉性命的。我有一个朋友,当年是岛上某中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专门制造汽车仪表的。改革开放后,他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某相关单位谈妥了一个合作项目。外方要求到岛上厂里实地考察,项目组欣然应诺,议定了日期,但到了预定的那天,狂风暴雨,不期而至,从吴淞码头到宝杨码头,开往崇明船只全线停航,抱着最后希望来到石洞口码头,也是大雨落长江,白浪滔天,崇明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近岸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外方人员说:这样的交通条件我们的项目只能免谈了,一件大事被恶劣天气搅黄了。水路啊,水路,何时才能让崇明人直挂云帆济沧海?

  故乡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需要路,改革开放的崇明经济发展需要路,虽然崇明有了崭新的陈海公路,路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虽然崇明人草房变瓦房,瓦房变楼房,楼房变别墅,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但崇明人民最需要在长江上建一条通往东方大都市的便捷的路。这一天终于来临了,1996年2月28日,长江隧桥工程奠基启动造桥,筑路工人经历了十余年的艰苦奋斗,这条全长25.6公里,越江隧道像入海蛟龙潜入长江江底下深达55米,横穿长江江底7.5公里,连接主跨长江9968米的双塔双索面人字型塔分离式钢箱梁斜拉桥终于建成了。据资料记载,这座桥总投资高达126.16亿元,使用混凝土818100立方米,钢筋152214吨……

  伟哉!壮哉!故乡终于有了一条堪称伟大的路。这伟大不仅仅在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伟大更在于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新成果,新景象。

  2009年10月31日,崇明岛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金风,迎来了梦想成真,迎来了大桥通车。我们全家怀着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当天开车到高东收费站外几公里处排队等候五个多小时,终于缓缓驶入隧桥圆梦。入夜,大桥600盏LED照明灯华光齐放,像天上的星星,像璀璨的珍珠,令人神往,令人销魂,令人心潮澎湃。

  第二天我们从大桥返沪,车行桥上,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面尽收眼底,212米高的人字型主塔高耸入云,与两旁192根斜拉索组成了四座硕大无朋的竖琴。宽阔平坦如砥的六车道桥面成S型伸向远方,往西南望去,青草沙水库像翠玉镶嵌在长兴岛畔,“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啊,这才是真正的“东海瀛洲”!这就是祖国改革开放后道路日新月异的缩影。

  令人更惊喜的是崇明要通地铁了,从浦东到崇明裕安的车站名字已经定好了,去家乡会更便捷、更快速了,这是家乡人民过去连做梦都梦不到的情景……

  这是一条改革开放后建成的路,这是一条过去历朝历代想都不敢想的路,今天,这是一条连接沪陕的高速路,更是一条连接一带一路的路。通往亚欧大陆的路,通向世界的路。

  故乡的路,梦中的路,心中的路,幸福的路,腾飞的路。

  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写作
遮蔽乡村的史实记录
故乡的路
肩挑三港清清水
东方城乡报写作08故乡的路 2019-05-10 2 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