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宇
供图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实验室
“剥丝抽茧、层层分析”
姜芹主要负责兽药、饲料检测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工作。“我们的工作关乎养殖户的生产,关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容不得一丝马虎和大意。”姜芹告诉记者,从根本上预防动物性食品安全风险,就需要绿色兽药和添加剂来确保禽畜的健康。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姜芹和同事们辛勤付出。作为检测人员,实验水平当属“看家本领”。工作以来,姜芹参加了20余次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拥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检验检测机构内审员培训证和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证等多个专业培训证书。为了检验实验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她还先后多次参加检测中心组织的内部能力比对,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举办的外部能力比对。
在记者看来,每一次操作都不尽相同,一组实验常常要在实验室待上很久,也许有些枯燥。姜芹却表示,“做实验就像破案一样,剥丝抽茧、层层分析很是有趣。有些实验需要细菌培养,而细菌活性波动大,有时候光是培养细菌就要整套流程做上3到5遍,最长花费个10天都是家常便饭。”当发现不合格指标时,感觉就像警察破了案一样;当遇到实验标准表述不详尽、按照方法做不出数据时,姜芹和同事们还要和兽药生产厂商学习探讨。“每一次这样机会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姜芹说,实验室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有心,也可做得开心有趣,在工作中享受人生。每一次实验都严肃对待,每一项结果都严谨判定,不让任何一家诚信的企业蒙受误解,不放任何一批有问题的产品进入市场是她坚定的信念。实验室点滴工作,需要检测人员投入全面细致仔细彻底的极限值,过程虽辛苦,想想一路走过来,却也收获了工作成绩和乐趣。
蹲鸡棚、跑猪舍
只为监测细菌耐药性
作为动物疫控检测人员,姜芹和同组同事还负责全国和上海市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姜芹告诉记者,细菌是在不断变异进化的,必然会产生耐药性,但是外界用药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进程。所以,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
为了遏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及在养殖业中规范、合理使用兽用抗生素,农业农村部自2008年起就启动了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制定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也根据农业农村部任务制定相应的配套计划。“我们检测所作为农业部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之一,自2008年起就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和上海市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任务,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数据及有力的技术支撑。”就这样,姜芹和同事每年赴江浙两省及上海各区县养殖场采样,在酷暑严寒中蹲鸡棚,跑猪舍。近三年来参与样品采集2000多份,分离鉴定细菌2000多株,完成药敏试验1000多批。
采集数据只是第一步,为了总结耐药现状,分析变化趋势,姜芹必须在大量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连珠成线。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在姜芹的带领下,11名队员集结在飘扬的突击队旗帜下,在抗生素细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我们项目实施至今,课题组积累了大量耐药性基础性数据,为评价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姜芹告诉记者,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延缓和遏制细菌耐药的蔓延,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公告,停止了氧氟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作为兽药使用和停止硫酸黏菌素作为动物促生长药物使用。
日常工作,姜芹还需要到区县培训授课,指导建议养殖场如何科学、规范用药,为评估兽医抗菌用药风险及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份工作,唯有认真较真求真,才能守卫着城市公共安全,我为我的职业感到骄傲。”姜芹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