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阿克苏到喀什,上海农业援疆不止步
口述者:肖志强 1960年2月生。1993年开始负责农业国内合作和对口支援等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调研员。2010年6月-2013年12月从事援疆工作,分在对口支援新疆指挥部经济组。2014年6月至今任上海市农委信访办主任。
  【瞬间】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援建的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落成,占地面积652亩,总投资1.2亿元。该项目是上海市对口援建莎车的重点产业项目,也是引领莎车县农业发展的新航标。现已建成10000平方米连栋玻璃智能日光温室,25座高标准育苗温室,还有组培车间、农产品加工中心、保鲜中心以相关配套工程。目前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当地农民培育抗病虫害蔬菜、雪菊、花卉苗5000多万株,移栽成活率从75%提高到近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故事】

  上海对新疆的支援,起始于1997年。当时,上海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有关部门和阿克苏市、温宿县和阿瓦提县。2010年,上海对口支援新疆的地区调整为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和巴楚4个县,任务也更加艰巨。

  在阿克苏的这些年,我们主要做了这几个项目。

  一个是养鸽子,就是肉鸽。其实,新疆养鸽子是非常有名的。但去了以后发现,当地的鸽子品种都比较小,并不是特别好的品种,也卖不出好的价格。而我们上海的鸽子品种来自美国,后经过改良称为大毛鸽。能不能把我们的经验技术分享给阿克苏呢?援疆干部们在当地投入了5万元,经过一番努力,提升了肉鸽的品种。第二,我们教授他们如何合理使用膨大剂,这对于盛产瓜果的阿克苏而言,尤其重要。第三,我们推广了农业基础设施,不再是原先的露天种植和露天晒干方式,而是进一步现代化种植模式。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举措是改良当地奶牛品种。我们发现,当地奶牛个头小、品种不纯,肉牛也是如此,而且受精后配出来的品种品相与我们常见的荷斯坦奶牛相去甚远,牛奶年产量只有2吨左右。怎么会那么差?我们派去的干部揣着疑问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原来当初发展产业的时候,老百姓只知道养牛赚钱,却不懂什么样的奶牛好,因此从一开始养殖的就是杂种牛。既然是对口支援,那我们就决定从改良奶牛品种入手。经过协调联系,我们和上海光明集团合作,把我们上海的荷斯坦奶牛,年产量可以达到10吨的牛种带去新疆。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我们可以补贴1/3的钱,再由企业补贴1/3,农民只要出1/3的价格,就可以获得优质的奶牛种。经过改良,当地一头奶牛的牛奶年产量可以达到6吨以上。而在肉牛改良上,我们把上海较好的南德温肉牛品种带去了新疆,南德温牛的优势在于头小身体大,就和人类孕育孩子一样,孩子头大的我们常说不容易生,牛也是如此。原先新疆当地的肉牛难产率达到30%,母牛的死亡率很高,而南德温牛的难产率只有4%,明显降低了母牛死亡率。

  在阿克苏,我们的干部相当不容易,他们想给当地带去些好的变化,却苦于资金短缺,往往要厚着脸皮回原单位“化缘”,也正是他们的一份热心和真诚,给新疆当地农业科技带来了好的气象。2010年后,我们对口支援的地点从阿克苏变为喀什,我们的支援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我们可以带着资金过去。原来,当时中央援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经济援助,因此拨款了90亿专项资金用于援建新疆。因此,虽然上海支援的地方变成了条件更为艰苦的喀什,援疆干部却能放开手脚,帮助当地做更多的实事。同时,我们提出,首批去往喀什的干部,必须符合几项条件:经验丰富、年纪较大,因此,我们这批人员过半的年龄在45岁以上。首批人员去了以后,承担着奠定以后当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担,为当地产业发展寻找方向,同时也发展当地的农业项目和设施。

  2010年6月,我有幸受上海市农委选派,作为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经济组成员,远赴新疆负责协调上海农业援疆项目工作。这3年对我收获颇丰。面对比较艰苦复杂的工作局面,面对发展比较困难的喀什农业和相对穷苦的农民,我和援疆干部们走遍喀什地区4县,深入到每个村镇调研,摸清了喀什农业情况。喀什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的GDP超过40%,人口80%以上是农民,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低、缺少农产品品牌等薄弱环节。我们将调研报告提交供指挥部和上海市农委参考。2011年,一份3年农业援疆编制规划出台。

  当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援建总体思路,编制规划一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项目必须是当地需要、农民欢迎的。我们这3年里,援疆工作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按照农业援疆规划,援疆资金的50%以上用于民生,为当地富民安居工程提供了资金,使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同时,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为农民提供了种畜,种苗和肥料。为了方便农民种植,建设了一批滴灌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另外,组织当地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多胎羊是我们在喀什进行的品种改良项目之一。原先,当地的羊1胎只能产1个,经过我们从国外引进新品种改良后,每胎可以生出2头甚至3头羊。我们帮助当地建立加工产业,红枣1斤价格从7元上升到了30元1斤。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我们第一批用了资金里的3亿。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当地的发展模式和上海有点像,但是并不一样,新疆地区地域广阔,他们农业的发展空间比我们更加大,也有自己的特色。

  “要种植,先育苗”,这是我们规划中的理念。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援建的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育苗重点以蔬菜和巴旦木为主,突出当地农业特色,提升现代农业功能,实现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把农业科技应用、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农家乐融为一体。在莎车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基础上,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对巴楚县智能温室开展了技术指导,现已全部建成,首批育苗已提供给当地农民。同时,上海把叶城县428座破棚、旧棚改建成阳光温室,用于育苗,阳光温室建成后,已为当地百姓育苗达2000万株。

  在育苗中心开展的工作中,最受其他地区居民熟知的可能就是雪菊的育苗。我们都知道,雪菊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也是当地知名的农产品。我去了以后一看,它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野生状态下产量低,1斤要卖出700—1000元。许多想买的人望而却步。“能不能人工种植,提高产量,降低价格,无论是入药还是销售,让更多的有需要人买到好又平价的雪菊呢?”我一直这么想,所以决定借助育苗中心的帮助,人工繁育雪菊。经过我们技术人员的努力,我们在海拔1300米的地方种植了大片的雪菊,其有效成分占原来野生状态的70%,但是价格只有1斤30元,产量提升了不少,采摘成本也降低了。新疆其他地区一看效果和产量如此好,农民们纷纷效仿。因此,全国各地的人们可以买到价格如此优惠的雪菊。其次,我们培育了万寿菊,这种金黄色的花,可以作为食用色素,经过我们机械化育苗,和雪菊一样,一批数量可以达到几百万株。

  包括育苗中心在内,3年里,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协调农业设施建设项目。喀什地区4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季节性缺水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重点建设了农业园区、智能温室、灌溉工程和畜牧养殖基地等项目。我们回来后,4县农业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

  我们提出了几个理念,一个是要增收,先节水。上海援建的巴楚县智能滴灌试点项目,共有2700多亩,经两年多的投入使用,每年可节水44.29万立方米,增加收入近9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上海又在巴楚县1.1万亩、莎车县近10万亩推广了智能灌项目,现已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叶城县节水灌溉项目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5万亩核桃密植林全部实施了节水灌溉。

  其次是要繁育,先集中。上海对口4县农村家畜饲养较为分散,生产效率不高,科学养殖较难推行。多养1头羊,就多2000元;多养1头牛,就多8000元。为实现多养殖,推广科学养殖,在当地农民自己作主、自愿加入的基础上,上海前方指挥部积极扶持当地农村养殖合作社,给予了资金支持。农民将牛羊入股,生产交给养殖能手,农户成为合作社员工,既分红又拿工时工资。集中饲养有利于科学养殖,我们回来时,多胎羊等科学项目正在试点和推广中。集中饲养有利于种牛、种羊的配对,推动当地品种的改良。当时,叶城县畜牧养殖基地已动工建成,总投入9000万元;泽普县家禽养殖基地业已竣工投入使用;莎车县畜牧养殖基地100栋棚舍已全部建成,其中5栋棚舍已开始养殖。

  农产品销售历来是个老大难问题,新疆的农产品虽然得天独厚,却也需要好的销路。为了使农产品有销路,我们多方联络,想方设法开拓渠道。在当地,我们改建了一批农贸市场(巴扎)。而在上海,我们则建立了喀什农产品销售窗口——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喀什馆。同时,协调和配合喀什地委组织喀什文化周,在浦东、宝山、闵行、杨浦、松江等区举办了优质农产品品尝推介会;在东方电视购物频道销售农产品,提升其知名度;引进上海农业龙头企业到喀什建立农产品加工厂,直接在农民的田头收购农产品;以中国(上海)跨国采购大会、喀什文化周和新疆特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为契机,先后举办了多次喀什地区农产品展销活动,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南京东路店,五角场店)、上海城市超市加盟店和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场所进行喀什农产品销售,每年共计完成销售额约2亿元。其中,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喀什馆在指挥部和市农委的帮助下协调了气调库,使它能够对新鲜农产品进行保存。2013年,我们帮助新疆农产品在长三角已建立了26个销售点,直销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至今仍旧继续展示、销售、推介喀什地区农产品。(本文根据2016年采访稿整理而成)

  文字整理 贺梦娇 王平

  【启示】

  为“西域明珠”带去现代农业的芬芳

  上海的援疆工作,起始于1997年,从一开始的阿克苏地区,到后来的喀什地区,上海派去的对口支援队伍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其中在农业援疆工作中农口系统的干部在当地做了许多实事,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很多先进的科技知识与管理理念,还为其拓展销售市场,品牌打造与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有颇多助力,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从事农业援疆的干部们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摸清现状之后帮助当地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给“西域明珠”带去了现代农业的芬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专题
从阿克苏到喀什,上海农业援疆不止步
东方城乡报专题08从阿克苏到喀什,上海农业援疆不止步 2018-09-06 2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