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错峰销售,最终还得依靠品质让消费者“买账”
  【核心提示】  如何让好东西卖得出好价钱,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用提早上市或延迟落市,错峰销售来占得市场先机,这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依靠产品自身高品质的持续支撑。我们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只有牢记质量、安全,才能更好抓住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张红英

  9月份,沪郊大地已进入收获季节。这边,在松江、奉贤、崇明等区,开镰收割早稻的消息争相传来,本地新大米已提前上市销售,市民在国庆节前即可尝新。那边,“葡萄之乡”嘉定马陆,往年已基本结束的葡萄季还在继续,40多个中晚品种还将在9月后上市供应,丰富中秋、国庆期间的葡萄市场。

  提早上市也好,推迟落市也罢,其热闹背后,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这一目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用农产品自身的过硬品质来说话,才能让消费者投上一票。

  农产品生产实行多样化战略,让那些追求优质的农产品品种能够得到推广应用。就拿大米来说,上海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从地理上讲,上海是水稻最早成熟的地区之一,成熟时间比东北等稻米主产区早约一个月。前些年,上海郊区种植早稻面积有限,真正让市民在国庆前后尝到新大米的并不多。去年起,本市农业主管部门因势利导,鼓励本市水稻生产充分发挥上海的地理优势,利用一个月左右的上市时间差,开展错位供应销售,实现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市郊主动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国庆稻种植面积,以满足上海市民的更多生活需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调整品种结构的程度,应由市场说了算。市民买不买账,最终还得看农产品的品质好坏。笔者以为,错峰销售,抢占市场先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依靠产品自身高品质的持续支撑。

  市郊一家合作社近期正忙着将成熟稻谷收割上来,再加工成大米上市供应。20元一斤的销售价,听着似乎有些令人咋舌,但据说市场反响相当不错。这新米凭为啥能卖这么高的价格?合作社负责人说,优质才能优价,贵自然有贵的道理。原来,该合作社用一种“草-兔-稻”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种植早稻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撒农药,“以草治草”采取生物技术除虫,只使用自制的兔粪、蚯蚓粪等有机肥,与单元素化肥不同,这些有机肥中的元素是多元素,其微量元素对农产品品质提升有着很大帮助。“吃过我们家米的人,都说好”,他们的自信,源自于对自家稻米品质和安全的全程把控,源自于对消费者高品质需求的准确把握。

  的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开始追求“吃好”,希望吃到安全、营养、味道纯正的高品质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也相应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农业需要一场从源头到餐桌的品质革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品质方面的需求。我们的农产品供给,需要适应这种新需求。

  实现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只有牢记质量、安全,才能更好抓住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作者系本报新媒体编辑部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言论
   第04版:新农村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动态
   第07版:热点
   第08版:专题
错峰销售,最终还得依靠品质让消费者“买账”
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金字招牌”
如何看待和制定乡村居住建设规划?
乡愁不宜硬打造
东方城乡报言论03错峰销售,最终还得依靠品质让消费者“买账” 2018-09-06 2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