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拆违后的“零碎地”、土地流转后的“边角田”,究竟是任其抛荒着,还是焕发其独特的功能?浦东书院镇外灶村的探索给了人们答案。2018年,浦东新区加速实施新农村的战略,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的主题,外灶村巧妙地把荒着的田间“边角料”作为突破口,融入美丽庭院建设,还起了个充满文化意境的名字,叫做“红叶流星”。同时还设计出了“大项目设计+子项目推进+任务清单认领”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创建主体,初见成效。
结合庭院“洗脸”
让“废缸甏”诉说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种情结。在清理庭院中,外灶村注重于让“废缸甏、废瓦片”开口说话,重塑乡愁文化,重新培植乡愁文化之根,在塑造乡村小景中动员村民奉献这些“废东西”,让村民参与进来,很快在村民的心中形成了共识。村民殷美良,主动从家里拿出了一只“牛车盘”,这一代农耕文化的见证,通过艺术地置放于一条水渠后,把人的记忆一下子引入到六七十年代……一处“氨水池”,该村同样没有废除掉,而是精心地用围栏圈了起来,党总支书记汪敏说:“它就是当年集体大生产的见证,是历史的一页,有启发后人的作用。”用丢弃的小青砖砌起花格围墙,一下子凸显出了旧时的古韵,在一条宅河沟再植芦苇,还原村民向往的生态。当然如此类还有很多,在多个小景里处处飘逸着乡愁的气息。
文化达人显身手
让家乡人点缀乡村文化
走进外灶村的“美丽庭院”先行点,观墙上彩绘成景,把曾经你我的经历,如昔日的种菇情景,盐灶煮盐,更有闯海捕鱼的船只与网具立体的展示,显示了当地文化达人的魅力,一处现代并停止使用的飞机导航台的围墙上做足了达人文化的文章,“寻找一份乡愁,打造美丽庭院,留下一丝记忆,还原一片生态”在墙上赫然醒目,并用书法展示,它便是本村文化达人的作品。更有一位乡村本土诗人,创作了“书院,是我的根”的小诗,也被他亲自绘制在墙上,把文化人的情感同样倾注在打造“美丽庭院”之中,显示村民参与的热情。据汪书记介绍,那些为文化配制的实物,如渔民的船只,破旧的手扶式拖拉机的原件也是村民所提供的,这足以说明村民的参与率了。
“美丽庭院”在延伸
让心灵注入美的魅力
建设一个“外灶记忆馆”现正在策划之中,这是外灶村的一部人文历史书,这部历史的人文大书一旦建成,可以说是外灶的一块“精神宝贝”,为塑造外灶人的心灵美搬出了一块厚重的文化基石。外灶人深知,庭院美,更需心灵美,接下来就要从美的根本上下功夫。该村的计划是,要强化“四德三讲一讨论”主题教育的形式和内核,以“领导上党课、专家讲理论、个人讲体会”做好美丽庭院的舆论引导工作。在这个长期的工作中,需要系统性地思考和谋划,调动和发挥村民创建主体、受益主体、维护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出资出智,人人动手、户户参与,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宅、一宅带一组、一组带一村,提升农村环境洁化、序化、绿化、美化、德化、文化的显示度,从而来增加村民的感受度与满意度,不断夯实美丽乡村的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