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化、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也需要大量社会资本。”近日,在松江举行的2018中国长三角青商峰会“乡村振兴:长三角的乡愁与未来”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对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下实现乡村振兴发表见解,贡献智慧。让更好的社会资本在乡村流动起来,打破区域边界,在长三角的城乡融合中激活涉农乡镇的市场活力,与会者表示出对未来乡村充满生机发展的期盼。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全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正实现着全面的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推动实践发展,“双重机遇”让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课题亟待破题。
乡村振兴“渴望”社会资本引入
“乡村振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业兴旺。在安吉,随着美丽乡村不断升级,乡村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趋势。”安吉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发祥地和践行者,与会嘉宾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常委、副县长王海稳谈到“美丽乡村”实践时表示,乡村振兴需要走产业化道路和大量金融资本的投入。
“在沪郊,新浜有新鲜的空气,地产农产品,相比中心市区的高成本、高压力,这里很适合置业。”跨越沪苏浙城镇圈的规划中,松江新浜作为地处该区最西南的镇,正将实现跨省城镇圈统筹。松江区新浜镇党委书记赵惠瑛介绍,新浜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具有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及松江区为推动G60科创走廊出台的政策举措,为以农业为主的新浜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产业发展需更实际的配套要素
“店小二”有盼望,政策有鼓励,社会资本该如何匹配投入乡村环境?“我们关注产业条块发展,但其实有两块内容比‘产业’本身更重要。‘往上’是治理模式,做得好,可以推动自然和产业的结合;‘往下’是‘基础层’,也就是基本公共服务,比如说教育、医疗、城市安全。如果这两个层面做得好,产业自然会进入,人才会进入。”埃森哲大中华医疗卫生与公共服务事业部总裁陈弘毅提出。“这两个因素能够打造好,产业和人才在市场化作用下的配置,相比政府的规划和管理,表现会更加灵活。”
“乡村振兴一提到乡村,往往是没人,没产业,没钱。作为企业该如何帮助农民发展当地产业,我们企业就遇到这样一个村子,是当地贫困村,什么都没有。”京东公共政策首席专家李敏介绍,“我们也在想,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但不是像过去,用传统捐赠的模式。我们研究开发项目,帮助他们建设生产流水线,卖养殖的高品质鸡和蛋,现在虽然还是初创阶段的探索,但是热销,消费者非常愿意消费这样农产品。遵循这样的商业理念,逐步扩大项目,帮助脱贫是没有问题的,致富也非常有希望,企业和农户可以达到双赢。”
与会人员认为,乡村政策支持,乡村金融配套服务和乡村土地环境是影响市场资本的关键性要素。“乡村是村民的地方,政府、企业与社区、村民之间的关系,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协调和保障村民意愿,共同发展,寻求合作,是非常好的方式。”沿海澎湃旅游(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策划师秦川表示。“特别是在操作中,更注重政策的落地和可操作性。”浙江莫干山民宿品牌“裸心谷”负责人,裸心集团联合主席叶凯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