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正式动工当天,市政府顾问、市人大领导率领市农委、市财办、市计委3个主任和2名秘书长,在“大江”筹建处连夜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筹建中出现的问题。市动植物检验所、市商检局、市海关、虹桥机场等有关部门的同志紧密配合,对引进的良种苗鸡、机器设备,做到随到随验,甚至主动电告“大江”提货。公司的管理人员为了赢得高速度,经过周密的科学论证,果断地决定在鸡场开建伊始,即与外商签订引进良种苗鸡的合同,从而争取了时间。
【故事】
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创办于1985年,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特大型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方面“外引内联”项目。它由松江县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兴建,是一家经营家禽良种肉鸡、瘦肉型猪、饲料和肉食品为主的大型现代化联合企业,是多成份、多层次、组合式的新型经济结构。其中有:公司直属的饲养9千套祖代肉用种鸡的鸡场,日产4万多羽的苗鸡孵化厂和时产36吨全价配合饲料的饲料厂;由公司从国外引进名牌鸡种、先进设备,并提供饲料、苗禽、防疫,由县内10个乡投资4000万元,兴办1家年产1550万枚种蛋的“父母代”种鸡场,以及年产1260万羽的八个商品代肉鸡场。另外,公司还与华阳桥乡联合投资570万元,筹建1家每小时宰杀4000羽出口肉鸡的“上海大江肉食品厂”。
创业之初,真的是非常艰难。可以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来形容当时我们的条件。我们是靠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是借鸡下蛋,中方投资3百万美元全部用贷款与外方合资。同时,公司上下本着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争分夺秒又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从1985年3月4日中泰双方正式商谈,到7月9日在上海丁香花园签定合资开办大江公司的合同,8月10日国家工商局发给营业执照,宣告公司成立,到11月11日,从美国引进的当代世界四大名种之一的AA鸡,平安落户到按现代化标准新建立的大江公司祖代种鸡场,前后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当时参与创业的这些干部职工的工作精神和建设速度,深为合作方的泰国正大集团的总裁所钦佩,认为这不仅在他与中国的其他合资企业中没有见过,就是在海外也没有见过,在正大集团30多年发展建设的经历中,也是没有见过的。
1987年1月18日,正是农历腊月十九,离春节还有10天。机关、企业都还在正常工作,但上海的大街小巷已开始弥漫过年的喜庆气氛。这天下午,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叶公琦同志亲自率领市财办、商业二局和禽蛋公司的几位领导急急忙忙地来到位于松江谷阳南路26号的上海大江有限公司。而不巧的是,这天我们董事长杜述古同志一早就带人到基层检查工作去了。当时还没有手机、传呼机,一时联系不上。时任副总经理的我正好在公司,便随即陪同领导们到红楼宾馆小会议室汇报工作。
叶副市长到会议室后,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是来同大江公司领导商量一件事,能不能支援市区一些鸡。春节就要到了,但副食品部门准备的鸡还嫌不够,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群众的餐桌上丰盛一些?”听了叶副市长的话,我当场就表态:“可以把我们公司1个星期的产量供应给市区”。我话音刚落,随同来的几个领导一声叹息,似乎是泄了气,以为我在敷衍他们,迷惑地问道:“那能有多少鸡?”我不动声色,继续问道:“那市里需要多少只鸡?”坐在叶副市长边上的一位领导谨慎地说:“有5万只鸡还蛮紧张的,如果有7到8万只,大概就可以了”。我一听,马上爽快地说:“那就给你们10万只鸡吧”。同时,我向叶副市长介绍,大江公司1天的产量就是3—4万只鸡,10万只鸡只是3天的产量。在场的各位领导听了我的介绍都惊叹不己,都称闻所未闻。
叶副市长当即指示我于下一个周日(腊月二十六),在市政府二楼第五会议室举行的全市副食品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领导汇报我们才成立1年多、还尚不出名、由中泰合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现代化的养鸡企业——上海大江有限公司的情况。叶副市长的指示既让我忐忑不安,也令我激动不已,现在想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让我浮想联翩。
我是1951年从苏北干校农学系畜牧兽医班毕业,1954年调到松江地区,一直在农村干畜牧。即便后来担任单位党政领导,也未离开过本行,深知上海郊区的畜牧业,特别是养鸡、养猪业,长期受传统观念、传统方法的束缚,一直徘徊不前,没有重大突破。农民群众更没有一个人寄希望于靠养鸡致富。1985年5月10目,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同志力排众议,克服外汇平衡上的具体困难,毅然决然地抓住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明确表示欢迎泰国正大集团在上海创办联营企业,并请原副市长兼财办主任裴先白会同市农委主任逄树春,负责研究和支持原松江县县委书记杜述古同志,代表中方与泰国正大集团洽谈合资创办现代化的大型养鸡企业——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并以此来推动上海郊区的畜禽饲养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对餐桌上的鸡早已不足为奇了,但稍年长的人可能对当时逢年过节还凭票供应1家1户1只鸡的情形记忆犹新。然而,就是这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1只鸡,居然还要市长亲自登门解决,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一幕,却反映了当时物资匮乏的实情。
当时,组织准备调我去“大江”养鸡。但说实话,我有顾虑,我已年过半百,而且刚从上海县畜牧水产局调入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工作,从县里跳到了市里,所谓“鲤鱼”跳出了“龙门”。但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创办国际一流养鸡大企业的美好蓝图吸引下,我并未老去的心又蠢蠢欲动了,况且又有裴老和逄树春主任等领导们的支持和指引。我就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跟着杜述古同志辞去公职,下海参与创业。
我们大江公司的职工则从引进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中,学到国际一流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养鸡技术,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当时上海郊区的农民养鸡还处在粗放的水平,3个人养2000只鸡,忙得不可开交,还要饲养90—120天,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而采用引进的先进、科学方法,我们两个人管1幢鸡舍,一批就能养22000只鸡,而且生产水平达到45—49天2公斤,2斤饲料长1斤,成活率96%的国际水平,劳动效率提高了10倍,成本降低一半。大江鸡一上市即在国内外市场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公司的鸡肉很快就远销日本、欧洲,公司的AA父母代和商品代苗鸡在国内则遍布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甘肃等25个省市地区。
文字整理/陈国权 顾斯佳
【意义】
引进先进技术 实现现代化养鸡
“大江”是改革、开放、搞活的产物,“大江”的建设更是处处体现了改革精神。大江公司因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诞生,借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而壮大,依靠质量上的优势而在市场竞争中拼搏发展。大江公司引进的先进技术,帮助和带动了一大批上海郊区和外地的养鸡专业户们,走上了养鸡致富的道路。大江公司现代化配合饲料的生产、销售推动了国内食品饲料工业的发展。公司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公司从饲料生产、种鸡繁育、肉鸡饲养、内外销售连成一体,实行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江公司为国家上缴的利税已足以再创办数十个新的大江公司。上海大江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上海郊区的养鸡业发展水平。
口述:田众钦
1933年8月生,江苏省宿迁市人,毕业于苏北干校农学系畜牧兽医班。1954年至1984年在上海县政府农业畜牧部门工作,曾担任兽医站长,农业局副局长,畜牧水产局党组书记兼局长。1984年8月借调市农委综合计划处分管畜牧水产工作。1985年2月受市农委领导指派参与和泰国正大集团谈判和筹建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1995年退休后,仍受聘为大江集团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