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绿色防治用药:可选72%新植霉素粉剂3000~4000倍液;72%农用疏酸链霉素水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400~500倍液;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可杀得2000)1000倍液浇根。
常规防治用药:可选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霜危、普力克)600~800倍液;3094 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浇根。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由细菌环腐棒状杆菌侵染所致。主要是通过调运带菌种子种,由北方一些省(市)传入南方各省(市)。
【简明诊断特征】 马铃薯环腐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茎和薯块,茎染病后地上部分症状因品种不同而分为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
(1)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叶片先发病,并向上蔓延,初感病植株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叶片呈明显的斑驳状,随着病情向上蔓延,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最后直至全株枯死。
(2)萎蔫型:初期顶端小叶开始萎蔫,边缘稍内卷,似缺水状,中午前后明显,早晚可恢复,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呈现萎蔫,发展后使整株茎块呈现萎蔫症状并且叶脉间变黄,产生黑褐色斑点,叶缘稍向上卷曲,发病严重后全株枯死。
薯块染病,外表症状不明显,而地下的薯块已感病,薯皮变色不明显,尾部稍暗发软,切开病薯可见维管束变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用手挤压,果皮果肉易分离,并有黄色脓液状病原细菌溢出。在采收期若遇连续阴雨,得病薯更易感软腐病菌,致使薯块腐烂。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带病种薯中存活并越冬。由带病种薯传播,播种前切块的刀具,可将病薯上的病菌传给健薯,使其发病,地下害虫也可传播病菌。病薯播种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地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都,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8℃~33℃;最适发病环境温度20℃~23℃,土壤pH6.8—8.4,土壤含水量高于1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期。发病潜育期10~20天。
上海郊区马铃薯环腐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年度间春季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薯处理不严、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