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因素。疫苗质量的优劣可用许多指标来衡量,如安全性、保护率、稳定性、SPF、纯度、佐剂及剩余水分等。影响疫苗质量主要是保存和运输条件。只有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才能使疫苗的质量不致明显下降。从冰箱取出后直接放到简易疫苗保温箱,到养殖场后注射,疫苗需要“冷链”,需要保存温度达到要求。
二、接种剂量。疫苗接种按照规定剂量注射,防疫员在接种疫苗时接种的剂量比较小,怕有疫苗反应给自己找麻烦,或者打飞针,剂量不准确,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相反一些养殖户认为接种的剂量越多越好,往往用4~5倍的剂量接种,据资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抗原越多,所产生的抗体愈多,但是超过了一定限度,抗体的形成便受到抑制。因此随意加大或减少剂量的使用是影响免疫效果因素之一。
三、稀释因素。各种疫苗所使用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都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如用自来水稀释疫苗时,水中的消毒剂会造成部分疫苗病毒或细菌的死亡。稀释的倍数过大,疫苗的滴度就会相对降低,稀释的倍数小,疫苗浓度过大则会影响吸收。
四、接种技术。主要包括接种的深度和接种方法。有些防疫员技术较为熟练,经过监测抗体水平相对较高。而有些防疫员接种的部位不对,或深度不够,疫苗不能较好的吸收等。如需要点眼、滴鼻的则采用其他途径给苗。
五、畜禽的健康情况。畜禽如果处于不健康的状况,则注射疫苗后非但不能引起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反而促使处于潜伏期的疾病暴发,免疫较宜失败。如果动物感染传染性法氏囊、气喘病、蓝耳病、圆环等免疫抑制病,即使注射了疫苗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六、饲养管理。散养的畜禽饲养管理比较粗放,饲料中营养不全面,有些养殖户甚至喂食霉变的饲料,影响动物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巨噬细胞应答,不利于抗体生成。
七、药物使用。动物如果在接种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使用过抗菌素,则会杀灭弱毒活疫苗,降低免疫效果。
八、母源抗体。获得母源抗体的畜禽在出生后几天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保护,使之免受某些病原体的感染。然而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也能与疫苗中的特定抗原发生中和作用,使得某些疫苗免疫后部分或者完全失效,造成免疫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谈谈个人观点。
一是疫苗保存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存放,冰箱、冰柜放置温度计,发现温度异常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村级防疫员一定要使用简易冷藏包盛放疫苗,每天根据工作量核算携带疫苗量,切忌剩余的疫苗反复冻融。
二是接种疫苗前要向养殖户询问畜禽健康状况,确定健康后再注射疫苗。
三是注射剂量要准确,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接种,严禁飞针漏苗的现象发生,也不能任由养殖户随意加大注射剂量,以免引起畜禽的意外伤亡。
四是牲畜发生副反应时,要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进行抢救。在畜禽状态稳定后,要补免,此次注射时要分次多点注射。
五是注射疫苗后一定要嘱咐养殖户,在一周内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用药,以免影响免疫效果的产生。
六是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春季集中免疫时,畜禽首次注射疫苗后,间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