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莹:从零开始的成长是充满幸福的
  文/记者 张树良 主持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一篇5年影响因子达到4.17;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申请了9项发明型专利……这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王莹主持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两年拿出的“成绩单”。

  “不接地气”的“小爆发”

  “我的课题成果可能不那么‘接地气’。”采访一开始,王莹就开门见山地说。

  “相对于蔬菜机械化生产大棚、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可视化和可以推广应用,陆稻的表观遗传分化有助于节水抗旱稻育种,β-葡聚糖调节淀粉用于生产一种保健食品,我的课题的确很难直接‘落地’。”王莹提到的几个课题,都是与她同时在不久前举行的2017年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成果论坛上获得奖项的项目,而之所以和这些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主持这些项目的青年科研人才起点相似、努力的过程相似、得到的回报也相似。

  “课题成果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爆发’吧。”王莹不无自豪地说。的确,作为一个从零起步的科研课题,能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申请获得9项发明专利,并能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农业科研中的确不多见。而作为一个“不接地气”的农业科研项目,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和认可,本身也证明了这项课题研究的创新和不易。

  王莹博士生期间学习的是生物信息学,实施“草菇免疫调节蛋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时,最初是从草菇中发现了7个免疫调节蛋白,而灵芝中的免疫调节蛋白也不过3个,被深入研究报道的仅有1个,这无疑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后,该课题组举一反三,陆续发现了一种漏斗大孔菌、一种毒蝇鹅膏、一种虎皮香菇等的香菇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完成了王莹口中的“小爆发”。

  一年迷茫后找到“兴趣”

  而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过程并不容易。

  “做科研工作,兴趣是最宝贵的,这是科研工作最必要的一块基石”,“不论起点在哪里,最后达到的研究境界都是一样的,面临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本质都是一样的”……王莹拿着一篇题为《兴趣的37%是什么?》文章,为记者指出了这两句话。据王莹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鲍大鹏,正是这位生活上亦师亦友,科研上谆谆善诱的具有文人情怀的老师,成为她课题成功的引路人。

  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博士学位的王莹,为了有更好的竞争和科研环境,选择留在上海并进入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工作。

  “第一年,如果没有科研成绩,大家还理解你是个新人,但是后面再没有成果,自己也开始感受到压力了。”王莹说,正是在自己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的时候,食用菌所鲍大鹏老师给了她一个新的机会——2013年,在院、所领导的共同关心下,由鲍大鹏老师召集了食用菌研究所里的9名专业相关的、35岁以下的年轻人,重新组建了“遗传基因工程研究室”。

  这个刚成立的,“年轻的”科研小组,成员普遍都有研究方向不够明确,科研信心不足的问题,为此,作为室主任的鲍大鹏老师在科研上循循善诱,经常通过写一些完成了《森林中的小溪和暗室中的光》《你准备了一份伪申请书吗?》,也包括《兴趣的37%是什么?》在内的多篇“鸡汤式”却又紧密贴合科研实际的文章以及定期召开沙龙式讨论会,为这些青年科研人员科学家加油打气、提供寻找科研方向的思路。2014年,这个小组中的3个人成功申请了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课题支持,迈出了“选定方向”这一农业科研的第一步,王莹正是其中一个。

  从幸福的“零”出发

  完成这个课题,王莹面对的是两个“零”,一是食用菌所研究免疫调节蛋白的基础是“零”,二是她本人独立主持课题的经验是“零”。

  课题一开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找到自己要研究哪一种“菇”。草菇是市农科院食用菌所进行了较长时间研究的菌菇品种,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数据。在食用菌所和导师的支持下,王莹开始了对大量草菇基因组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在经过了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观察和计算后,“很幸运,发现了草菇中有7个免疫调节蛋白,这才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豁然开朗起来。”王莹说。

  同时,正是借助这个课题,在食用菌所和课题研究经费的支持下,课题组搭建起了用于研究食用菌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模拟平台,构建了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的重组体系和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免疫调节活性的验证体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这两个‘零’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那一定也是幸福的‘零’。”王莹说。

  “个人的成长也很多,以前在学校,科研方面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主持课题了,才知道原来科研用的‘柴米油盐’真的很贵,才发现食用菌所对我们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王莹说,学会了感恩,也是这个学术课题的重要成果。

  >>>课题:

  草菇免疫调节蛋白的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7种草菇免疫调节蛋白的生理生化特性,预测Fip-vvo82有可能是具有更高活性的真菌免疫调节蛋白。为验证推测,课题构建了FIPs的体外重组和功能验证体系,发现重组Fip-vvo82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活性,此结果证实了课题团队之前的推测。课题还构建了7种草菇免疫调节蛋白同源二聚体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分子模拟,对Fip-vvo82出色的免疫调节活性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头条
   第A04版:观点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农事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专版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畜牧
王莹:从零开始的成长是充满幸福的
北京市:将畜牧业有序疏解出京
辽宁省: 供销系统领办参办农民合作社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王莹:从零开始的成长是充满幸福的 2017-07-20 2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