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向】
  浙江: 

  畜牧业转型划出“向上曲线”

   通过几年转型升级,随着养殖废弃物处理能力、资源化利用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升,浙江畜牧业已从单个场的治理,开始走向治理与发展并重以及整县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阶段,划出了一条“向上曲线”。

  实现畜牧业“美丽”与发展同行,浙江主要从养殖环境清洁化、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和病死动物处理无害化三方面入手。现在,通过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配套管网等设施,再加上养殖场内外空间的美化、绿化等,许多畜禽养殖场告别了过去“脏乱臭”的环境,成了“高大上”的现代化工场。在畜禽排泄物处理方式上,主要采取生态化方式,通过资源化科学处理,变废为宝,这其中,以“农牧结合”为内涵的生态循环模式最受欢迎。为了保障其更好落地运行,浙江财政还扶持建设了一大批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引导创建了众多服务组织,用于沼液就地消纳和异地转运。

  截至去年底,浙江保留的8170家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污染整治和达标验收,另外39个生猪散养户重点县(市、区)也都出台了“一县一策”整治方案。从去年开始,浙江全面启动实施美丽畜牧生态等“五大工程”,从养殖污染治理向整场美丽建设转变,从整场美丽向全县绿色发展转变,从重畜禽养殖向“三产融合”转变,从而实现畜牧业“美丽”与发展同行。为保障供应量,一方面,浙江增强省内自给能力,建设一批“美丽牧场”,今年11个县有望实现生猪养殖增量;另一方面,浙江加快外养规划布局和政府对接,计划在外省建设500万头养殖基地。蒋文龙 朱海洋

  吉林: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质增效

  经过5年的建设,吉林全省共向9市(州)26县(市、区)150乡镇、2110户农户投入财政建设专项补助资金1.95亿元,拉动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兴经营主体投入资金4.55亿元,新增鲜活农产品存储能力近30万吨,成效显著。

  ——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面积缩减,果蔬与马铃薯等面积扩大,2015年达1152.3万亩,产量2243.9万吨,食用菌110万吨。但东北作物成熟期集中,传统的存储方式,产后损失严重。项目实施后,应用贮藏设施和保鲜技术,减少了损失,提高了质量,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据全省普查,农产品损失率减少13%以上,增值率达20%以上。

  ——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形成了“生产-初加工-存储-市场”和“生产-初加工-存储-精深加工-市场”等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延长了农产品供应链,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带动农产品加工设施的建设,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吉林省通过农业部门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等综合措施,使更多的农户、合作社成员认识并掌握了农产品的贮藏技术和产后初加工技术,尤其是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集中连片建设的集聚效应,激发了农民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设施的热情,也引导带动了许多非项目县专业合作社、大户的自发建设,形成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建设施、促增收的局面。

  ——构建农业产业新格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冷藏保鲜、烘干设施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加工型蔬菜、食用菌等生鲜农特产品,通过预冷、烘干、保鲜仓储、冷运、冷柜销售等现代冷链流程,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超、流通和电商等提供了条件,搭建起了接一、连三的新机制。

  阎红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头条
   第A04版:观点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农事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畜牧
朱春燕:在科研中突破自我
【动向】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动向】 2017-07-13 2 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