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倪辉祥撰写的议论性散文,是他的散文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品读了他的第八部散文集《心韵》,尤其是系统地细嚼了收入该书第三辑“‘景’韵钩沉”中的25篇文章之后,感悟不期而至,觉得作者对美“景”劣“景”褒贬分明,因而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扬清激浊”的作用。归纳下来,大致具有三种独特的风味:
弘扬正气播文明
弘扬正能量,传播文明风,这是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之一。对善行、善事、善人等“美景”加以放歌抒怀,成为倪辉祥议论性散文中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如《信任无价》一文,以唐镇镇党委班子充分信任依靠全体党员同志,改变全镇面貌为例,阐明了“信任中蕴含着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这一哲理。又如《“启蒙”无价》一文,回顾自身“入党”“写作”“参加高考”遇到的三位“启蒙老师”,阐明了“启蒙中蕴含着催人奋进的无穷力量”。还如《良心》一文,阐明了“良心”的内涵,列举古往今来的具体事例,证明“有良心”的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作者倡导“做人要做有良心的正直之人”。
也有对传统习俗加以肯定的。如《“人情”是一种文化》一文,从浦东人的风土人情的历史沿革这一角度,阐述了作为婚丧喜庆时的一种互相尊重的礼尚往来——“人情”往来,折射出的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文化心态,肯定其存在,有其合理性。《让“月饼文化”光彩永远》,则侧重于肯定“月饼”作为联结种种亲情、友情的感情纽带,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附带指出了某些商家的恶劣行径。
还有对某些说法加以正名的。例如《浅谈“自讨苦吃”》一文,作者为“助人为乐”式的“自讨苦吃”正名,阐明这种“自讨苦吃”,“其实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也是一种大爱的体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针砭时弊匡世风
现实生活中,除了美“景”,也免不了出现劣“景”。作者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宗旨,有的放矢,写下了一系列“针砭时弊匡世风”的时评佳作。
针对官场上出现的“雅贪”、“贪色”、“美女陪酒”等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倪辉祥撰写了多篇“反腐之作”,如《“雅贪”之忧》《贪色之误》《闲话“美女陪酒”》这三篇文章,对这些腐败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论述了各自的危害性。
如今“拍马屁”又沉渣泛起,这种丑陋恶习始终无法根除,甚至被某些人视之为“渔利”的一条捷径而屡试不爽。《新“伯乐相马”》,就是一篇揭批“马屁精”丑恶行径的檄文。文中把古今“马屁精”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他们的险恶用心、造成的恶果等揭批得入木三分。该篇文笔犀利,具有鲁迅杂文的风格,令人拍案叫绝。
针对食品消费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蒙混拐骗等案例触目惊心,《诚信是金》一文,剖析其根源是“诚信出了问题”,大声疾呼“诚信”的回归,并以实例证明了“丧失诚信”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在反面突出了“诚信”的作用。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攀比之风”、“奢糜之风”等一系列的不正之风,倪辉祥写下了一系列针砭时弊之作。如《拜年的变味》一文,对压岁钱水涨船高,攀比风盛行以及“官场拜年”沉渣泛起等不正之风加以否定和批判,提倡“纯正过年”。还有《攀比之误》,以邻居家为儿子举办婚宴为例,指陈盲目攀比之弊病。《奢宴之痛》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指陈豪宴待客的弊病。《闲话“婚车”》一文,针对当今婚车越来越高档、越来越花哨这一奢侈之风,作者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两个喜极生悲的事例,阐明了“过分地讲究排场,过分地追求奢侈”结果有时就会适得其反,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同时告诫新人们应该追求婚后的实实在在的美满生活,而不应该追求“形式的虚荣”。
以上数篇,均较好地兼顾了时评文章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思想性这三者的有机融合。
明辨是非讲道理
倪辉祥的议论性散文中,还有一些篇目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存在的不良的行为、不良的心理、顽固的陋习,加以廓清是非,晓之以理。同时还针对某些人存在的思想认识方面的误区加以疏导。
针对不良的行为,进行规劝。如《时兴的“余兴节目”》对进卡拉OK、上夜总会、到桑拿中心等“余兴节目”进行解读,分析其作用、副作用及其后果。
针对不良的心理,加以疏导。《谨防“逆反”》一文,先叙述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因丈夫到女同事家里学电脑,经常夜深方归,因此妻子一味地疑心丈夫有外遇,丈夫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竟然做出了出轨的事,最终导致离婚。文章缘事而发,指出“夫妻间的信任是幸福的基础,无端的猜疑则是造成‘逆反心理’的祸根”,并由此生发开去,联系现实生活中容易造成逆反心理的种种事例,阐明防止“逆反”的举措——“如果不注意思考与疏导的方式,那么往往容易使一些人走进‘逆反’的死胡同而导致后果不堪设想。”“防止‘逆反’,实际上是一种当事者涵养功夫的体现,是一种完美素质的体现。”读后发人深思,令人警省,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坎坷,遭受挫折,某些人往往怨天尤人,抱怨“生活之不公”,《不受“抱怨”之累》一文,从无臂青年刘伟用双脚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一正面的事例中,进行生发开去,告诫人们: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意外和不尽如人意之事等,不要“抱怨生活之不公”,要像刘伟那样不受“抱怨”之累,挥发出激情和活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该文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
针对陋习,呼吁割除。《自觉摒弃“陋习”》一文,作者就上海世博会开馆期间,目睹到的诸如随地吐痰、乱丢烟蒂、乱抛垃圾、旁若无人地躺在凳椅上呼呼大睡、随心所欲地将饮用水乱洗东西等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和“陋习”,加以曝光,分析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陋习”会给世博盛会添加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呼吁人们痛下决心,自觉割除存在于自身的种种不同形式的“陋习”。该文具有祛顽除陋之功效。
针对“认识误区”,加以疏导。如何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人们的思想认识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冲破僵化的“思维定式”》一文,对长期以来人们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成败这一“思维定式”提出质疑。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补课热”、“奥数热”,而忽视素质教育,《不能丢了“西瓜”》一文,就“奥数”比赛与素质教育(“芝麻”与“西瓜”)两相比较,孰轻孰重道理自明。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篇收入第五辑“墨韵拾贝”的《闲说“隐私”》。首先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写得纵横捭阖,采用诠释概念和举例的方法,科学而准确地揭示了“隐私”的内涵和范畴,同时详细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隐私”这一问题。总的来说,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对于隐私,是不能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是应该细加分析的。尊重隐私,应是尊重那些有着难言苦衷、值得同情的隐私,而对那种道德败坏、丑陋不堪的‘隐私’,是应该理直气壮地嗤之以鼻严加谴责,是应该极力杜绝‘亲者痛,仇者快’的不良后果的。”作者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对于不同的“隐私”所采取的不同的态度,说理辩证,分寸感极强,充满着理性思辨的色彩。其次从结构安排上看,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文章严格按照“引论”、“本论”和“结论”三段论式布局谋篇,开篇作者以自己的新作长篇小说《隐私》的出版作为议论的发端,引出议论的话题“隐私”。接着按照什么是“隐私”、怎样对待“隐私”这一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篇末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全文逻辑严密,章法严谨。鉴于上述两大特色,该文堪称议论文之典范,可供广大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借鉴和效法。
上述后两类议论散文中,作家倪辉祥都能将自己的爱憎褒贬倾注于笔端,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以利害。读者在品读之时,便能领略出其中特有的悠悠情韵。
笔者期待着作家倪辉祥能将更多的议论性散文汇编成集,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