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找准“着力点”
  [封面人物观点]

  专家简介

  张红宇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

  [核心提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进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是在农业的供给侧,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

  文字整理/王平

  着眼于产业、产品、主体三大目标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着眼于产品,要降成本、增效益、适应消费需求。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和促进制度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中高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着眼于产业,要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通过有序开发山水林田湖,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废弃物,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从外延式、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降低资源环境成本,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着眼于主体,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通过加大科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形成高素质农业从业主体,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着力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聚焦于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和“表现哪些功能”,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生产体系聚焦于产品及生产能力,主要涉及“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成果和物质基础。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是拓展问题。一是向纵深延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更多利益。二是向横向拓展,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基本农产品生产供给、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三是发展工厂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农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链条延伸、空间拓展、生态美好,大力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核心是效率问题。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通过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通过结构调整、生产中高端多元化产品,产生溢出效益,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生产;通过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实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二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发展市场紧缺,特别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三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既去产能又保产能,在资源缺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加快开展退耕、休耕、轮作,减少低效产能、有害产能;加强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四是加强创新驱动。使农业生产增长逐步转变到更多依靠技术进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上来。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核心是开放问题。一是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合作社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统一服务,促进服务的规模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会员制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实现组织的规模化。二是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传统农户基础上,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三是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享。宣传推广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和组织化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同发展,共享收益。

  着手于释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力量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经营型、合作经营型、集体经营型、企业经营型四大类。按照其在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形态,也可以分为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农人等类型。

  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生力军。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这类主体既是种养结构调整、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骨干力量,又为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现阶段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确保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总量供给和产能基础。同时,通过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张,较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也确保了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从业收入和主业收入提升。

  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于一身,融普通农户和新型主体于一体,具有联系农民、服务自我的独特功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既能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响应,也能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产品,还能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有效弥补了分散农户经营能力的不足。

  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企业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效率较高,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从历史脉络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在于通过订单农业带领分散农户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也是促进生产者与市场有效衔接,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运行机制应不断强化。龙头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客户营销等方式,研究市场、分析需求、加强研发,把纷繁复杂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明确有效的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决策信息和生产订单,不仅自身能够生产中高端农产品,也能带动普通农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市场。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和支撑,自身经营活动也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一部分。改善服务供给,提升社会化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本身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把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导入农业生产的过程。通过提供统一服务,可以发挥专业化、规模化优势,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提高先进科技和物质装备运用水平,帮助生产主体减少劳动投入,缩短对新技术、新装备的摸索过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

  新农人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群体,他们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种新类型。他们通过淘宝、京东、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把生产过程展示给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开辟产销直接对接的渠道,创新了农产品营销方式。新农人不仅自身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还能通过与农户在产业链条上合理分工、携手共进,成为普通农户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合伙人”。据估算,包括各个电子商务平台和自媒体上的农产品电商、生态农场等在内的新农人数量已达到200万。

  此外还应着重于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宏观形势,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研判。要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趋势性出发,坚持把农业置于国民经济背景和全球背景之下来考虑不同地区现代农业的定位、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加强研判宏观形势、国际形势、农产品价格和政策导向问题,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头条
   第A04版:观点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农事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畜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找准“着力点”
河北:休闲农业星级创建内审员培训班成功举办
重庆:七大农业产业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
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找准“着力点” 2016-07-07 2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