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宗”农产品更需精准“发力”
  □姚媛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一些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对大宗农产品而言,这些作物品种繁多、产量较少,生产范围的区域性较强,却往往有着较高的经济附加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然而,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中,面临着质量安全管理无处落地的尴尬。首先,专用投入品匮乏,很多品种并没有合适的农药、化肥。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品种的需求尚未被农资市场关注到,二是由于其产量小,导致投入品市场也较小,相比之下企业研发、推广成本过高,使得农资企业积极性不高。其次,投入品登记制度缺乏。很多品种的用药没有登记,这不但给科学用药造成了困难,还阻碍了下一步标准体系的制定。三是缺乏操作标准和产品标准,使得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依据。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阻碍市场提供更多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准监管,既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抓手,也是扶持产业、促使其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浙江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一品一策”,通过行政、科研、技术推广的集成攻关,按品种研究梳理出特色农产品的一套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一套扶持政策。

  满足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要完善特色农产品的管控体系,既要在政府层面完善监管职能,建立标准、制度体系,日常排查隐患、执法监督、宣传科普等,又要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让“市场之手”为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添砖加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头条
   第A04版:观点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农事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畜牧
藏粮于地,让农田休养生息
让农民工不再成为“候鸟”
“小宗”农产品更需精准“发力”
治理“夺命公路”不能等
东方城乡报观点A04“小宗”农产品更需精准“发力” 2016-07-07 2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