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文化体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东携手社会力量建“文化磁场”的示范性
  王洪

  上海首个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浦东新区,突破以往政府“一手包办搞文化”的做法,把“立足长效、凝聚合力”作为创建追求,树立“大文化、大家做”的理念,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主体,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通过基金扶持、政府采购、活动经费补贴方式,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的保障机制,形成文化主体丰富、文化活力迸发的格局,树立强大的“文化磁场”。这种做法,不仅让浦东市民、在浦东就业的广大白领受惠,还延伸到各区县的人群,值得沪上各个区县借鉴运用。

  思路决定出路。文化的创新,也要敢于突破、善于借力、开辟新路。浦东大地由民间力量投资兴建的各式艺术馆,已成为申城的艺术新地标。龙美术馆、正午艺术中心、翡翠画廊、震旦博物馆、冯氏烟画博物馆,如火如荼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间艺术馆,每年为上海市民提供数百场的精彩文化展览,成为政府公共文化资源的有益补充。而浦东新区通过对这类场馆的运行项目补贴、宣传平台支撑,用活放大了政府财政资金,为“社会力量办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喜玛拉雅美术馆连续举办艺术“家年华”、约翰莫尔绘画大赛等高质量文化活动,引来如潮的参观者,都是“社会办文化”典型的成功案例,浦东“文化磁场”最好证明。

  牵手社会力量共建“文化磁场”,会使地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越来越丰富,更会吸引更多普通市民关注文化、参与文化。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政府的监管力,加大了文化服务的力度。最近举办的第4届浦东文化艺术节,以国际化、多元化视角,着重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由社会力量主导的26项文化项目,成为浦东文化新亮点,在继承发展浦东品牌文化活动的同时,打造出浦东文化新特色,探索了社会办文化的新做法,为1200多平方公里浦东大地举办的“艺术盛宴”锦上添花,频显华彩。

  如果说“需求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工作模式,是浦东开门办文化的成功保证;那么,“公办民营”的做法、“低门槛、快审批、多扶持”的机制,鼓励着全市非营利文化机构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浦东每年“文化发展基金”的增加,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建文化设施,增添内生活力,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公共文化产品“竞标+配送+监督+评估”模式,吸引了上海歌剧院、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沪剧院等市级院团参与浦东发展,更让浦东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市民的常态化体验,一项深入人心的文化惠民工程。

  浦东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龙头,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创新,也走在全市各区县的前头,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彰显浦东新区文化管理部门的创新魄力。标杆榜样的力量无穷,身边示范的作用更大。根据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创建全国一流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满足2400万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让人民精神文化工作生活迈上新台阶”的要求,上海各个区县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作用,形成申城更强大的“文化磁场”,让申城老百姓的生活更具有文化的服务和艺术的氛围,让市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多彩,让城市的年轻人、老年人、外来人文化活动都能满意满足,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借助社会力量的推动,改变政府服务的供给方式,无疑是最重要,且具有引导和影响力的做法和创新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报道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公告
百万市民经常性投入全民健身运动
美博中心亮相上海艺术博览会
青浦白鹤镇选手跻身“百名市民沪语高手”
志愿者服务“上马”展风采
金山区漕泾镇作者创作 故事《抠门女孩》获金奖
崇明县举办职工运动会
浦东携手社会力量建“文化磁场”的示范性
东方城乡报文化体育A07浦东携手社会力量建“文化磁场”的示范性 2014-11-25 2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