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黄季焜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核心提示】
我国未来要提高食物和农业安全的保障程度,需要把战略重点聚焦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上,并根据国家总体利益做出战略的调整,同时还需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文字整理/王平
吉林 :
代储代销“粮食银行”让农民和企业共同受益
抓好“健康米”工程,打造吉林省大米龙头品牌,为吉林大米进一步宣传和销售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建设“粮食银行”向粮食生产者开展的一种粮食代储代销业务,是新形势下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的重要措施。这一系列的好改革,深受基层、企业、农民百姓的欢迎。2013年开始吉林省依托粮食加工企业积极开展了“粮食银行”试点工作,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生产者与经营者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农民储粮难题,增加了农民存粮收益,盘活了企业仓储资源,减少了经营费用支出,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民储粮难的存储新模式,做到了农民满意、企业高兴、政府放心。
山东:
农民将可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分红
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省财政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将财政补助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的资产,30%以上的股份交由农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民持有,以此来增加农民财产权利。据工作人员介绍,流转生产基地、提供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作为优先合伙人,可以参与财政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分红。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持有和管护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通过自主经营或参股龙头企业经营所获得的红利,在提取规定的公积金和资产折旧后,由流转土地承包权的全体社员分享。据了解,这一举措将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交由农民或专业合作社持有的股份比例,未来有望逐步达到50%,带动农民增收。
贵州:
今年将投入5960万元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贵州今年将投入5960万元用于培训3.3万余名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从业者。据贵州省农委介绍,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民年龄应在16岁至55岁之间,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等条件;各地选拔培训对象时,应对有一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的农村妇女、残疾农民等予以倾斜;对正在创建“美丽乡村”的项目县,每个村至少遴选5名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培育对象。
农业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支持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扩张、比较效益的逐渐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以及科技发展等都将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家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提高。政策的支持是新时期农业发展最大的发展机遇。其次,随着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第三,随着农产品价格逐渐提高,农业有望成为比较优势较高的产业。过去100多年,全球农产品实际价格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农业一直处于比较优势相对较低的行业。但有迹象显示,随着生物质能源发展和食物需求的增长,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长期上涨趋势已经出现,农业将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第四,农业生产结构将不断优化,蔬菜、水果及花卉等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为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扩大生产、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五,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大,有望在未来农业发展中起更大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能够建立和完善新时期农业科技的创新体系,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将可能继续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自然资源约束和退化、农业生产力增长乏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一是农业生产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退化的威胁。水资源危机已被不少国际机构列为威胁全球食物安全和农业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我国作为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问题尤其尖锐。同时,我国也是人多地少的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保住目前的有限耕地数量和质量是巨大的挑战。而且,水土污染等水土资源的质量恶化也威胁着农业生产。二是农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过去30多年我国农作物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单产的提高。但从趋势来看,农作物单产的增长速度在逐渐下降。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目前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农业科技发展同农民的技术需求尚存在着许多脱节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为未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作用,急需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和激励机制等的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但目前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也还受制于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和田间道路和防护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四是劳动力工资上涨对农业生产将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就业和人口增速的下降及老年化,近年来劳动力实际工资正逐年增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显著提高。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显著影响农产品生产成本,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特别是难以机械化的农作物。五是气候变化的冲击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影响和风险,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放大产量的波动。
农产品供需平衡与市场展望
综合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生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农产品价格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首先,虽然近期国内生产能够基本满足食物总量需求的增长,但未来食物供需缺口将逐渐增大。
其次,部分农产品结构性短缺已成常态,并将逐渐演变为较大范围农产品的供需短缺。根据预测,我国农产品结构性明显短缺产品的范围和程度还将逐渐扩大,除大豆、棉花和食用油外,玉米、糖、奶制品和牛羊肉等都将成为短缺农产品。未来的粮食问题实际上可以说是养殖业发展和饲料问题,因为大米和小麦的消费将出现稳定和下降的趋势,国内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但如果要保持畜产品供需的基本平衡,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增长,饲料粮玉米和大豆以及牧草进口将显著增长。另外,虽然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等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净出口国的地位,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将显著影响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
第三,满足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将面临日益突出的挑战。未来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消费者及出口商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将不断升级,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将备受关注,但如何在食物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安全控制和品质提升是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四,农业将面临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价格波动的更大风险。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把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列入21世纪发展的主要议程,许多研究表明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将对全球食物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并显著加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此外,未来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同样也将加剧农业生产的波动,使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更大的生产和市场价格风险。
第五,虽然中国进入了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明显短缺时期,但这不会威胁到全球的食物安全。目前向中国出口大豆、棉花、玉米和食糖等农产品的国家有很大的生产潜力,他们将从中国的进口中得到益处。随着中非农业技术合作的推进,中国将为非洲农业生产发展起更大的作用。
提高“安全保障”的相关建议
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所呈现的变动特征和趋势的根源,在于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资源的约束和生产力增长速度的下降。未来我国至少在20年内农产品需求还将出现刚性的增长,而水土等资源将是永久的刚性约束,这两种刚性变动都是未来难以改变的趋势,要提高食物和农业安全的保障程度,需要把战略重点聚焦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上,并根据国家总体利益作出战略的调整,同时还需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
首先,通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培育能为农民提供实质性服务的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同时,探讨各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以提高农业生产生产力。
其次,对各种农业财政投入的成效做全面的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调整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支出在提升农业生产力中的作用。
第三,要把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农业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同时结合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发展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各种技术的需求。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投入是农业生产力增长的基础,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和食品安全监管。这对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稳定农产品市场和食品安全将起重要的作用。
第四,对主要短缺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调整国家对不同农产品财政农业投入的优先序。农业在从部分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逐渐向较大范围农产品的供需短期阶段的演变过程中,需要对未来主要的短缺农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和安全性的优先次序做出科学的评估,并根据国情如水土资源约束和农产品需求增长等适时地对不同农产品投入做出战略性的选择和取舍,制定出主要农产品未来可能实现的自给率目标,在此基础上做出战略性的不同农产品生产财政投入优先序。
第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保障国内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在我国进入较大范围农产品供需短期阶段,必须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为此,需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环境和全球食物安全治理机制的制定,发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在国家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稳定供给中作用,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保障国家食物的总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