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鸣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核心提示]
浦东新区紧紧围绕“三高”(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平台化,农村监管信息精准化、透明化,农民信息服务普及化、便利化,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努力走出一条集农业科技应用、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具有浦东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助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势能发展。文字整理/王平
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平台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飞得更高、更远。浦东结合“三高”农业特色,积极探索农业领域物联网、信息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建设。
物联网催生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以信息化为手段,收集、传输农业环境传感数据,通过程序化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
信息展示平台拓展农博会空间和时间
浦东农博会是广受市民欢迎的农产品展示交易盛会,但因农产品展示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季节性和地域性,往往给不能及时前往的市民带来遗憾。孙桥农业园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了浦东农业及农产品推广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与全区40个农业示范点进行远程视频互动和信息共享,约100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加入农产品品牌推介系统,打造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永不落幕的网上农博会。
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农产品交易
当下,电商正前所未有地蚕食着传统商业的空间,新兴商业模式逐步转变为主流,浦东紧扣信息化发展脉搏,实现地产农产品销售年年飘红。针对生产销售脱节的问题,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区农协会建立农产品供求的市场信息平台,率先利用“二维码”技术,对“南汇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和“南汇翠冠梨”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和品牌推广,努力缓解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区内32家农民合作社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自主探索地产农产品网上直销经营模式,依托淘宝网、1号店、百联e城等电商平台,实现网上产销对接,推进农产品销售,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
“生产营销管理系统”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率
帮助合作社建立内部治理平台。为让农民合作社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区农委在2013年为10多家合作社量身定制了“生产营销管理系统”,研发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链)管理、仓库管理、订单管理、财务管理、统计报表、系统管理等7个功能模块,帮助合作社建立起较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了合作社对外宣传营销能力,提升了合作社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农村监管信息精准化、透明化
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催化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三农”工作水平的“强心剂”。“三资”监管平台、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农用地信息系统、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浦东农村管理由传统的模糊管理、定性管理、滞后管理向现代化的精准管理、定量管理、即时管理转变。
“三资”监管平台推进了集体资产管理透明化
浦东着力打造镇、村、队(组)三级集体资产“三资”监管平台,推进集体资产管理透明化,将24个镇、372个村集体的相关数据统一纳入监管平台,让“三资”管理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广泛监督,把“三资”管理晒在阳光下,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使监管平台成为农村干部廉洁的“监视器”、社会和谐的“稳定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促进了农业政策的公开化
浦东积极创新财政补贴资金监管方式,试点推广了农业生产物化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统一在“农民一点通”上进行公示。2013年,浦东新区共计录入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涉及20个表项、1.9万多条数据,截至目前,数据查询累计总访问量已达4.5万多次,使农民更详细了解补贴政策的内容,提高了广大农业干部落实农业政策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农用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补贴资金发放的精准化
农用地信息统计数据的正确与否一直是困扰财政补贴资金精准发放的一大难题,基础数据不准使农业生产补贴的发放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2013年,浦东新区投资530万元自主研发了农用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农用地信息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标准达到了“四个一”(一田一卡、一村一表图、一镇一库),实现了农用地管理的信息化和农业生产统计的精准化,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详实有力的数据支撑。该系统的数据包括了23个镇、329个行政村、50万亩农用地的GIS范围定位、现场区域边界确定、面积及使用情况等信息,大幅提高了农地信息的可信度。对部分镇进行相关农业生产面积申报和核实,提高了政策补贴资金与生产实际的吻合度,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基础数据不准确带来的涉农补贴计算误差,提高了政策实施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3年,使用农用地信息管理系统对各镇水稻面积申报误差进行了核减,仅某水稻生产大镇1个镇就通过初核、再核,核减了4.14万亩水稻补贴面积,堵住了1280余万元的财政补贴(中央、市、区三级)漏洞;将农用地管理系统与蔬菜物化补贴监管系统结合,节约了500余万元(市、区二级)农药补贴。
地产农产品追溯系统确保了农产品食品放心化
随着“毒奶粉”、“染色馒头”等事件的曝光,“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农产品是食品产业的源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浦东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投资624万元建立了地产农产品追溯系统,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该系统连续3年在农博会上演示,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目前,该系统覆盖了全区104个合作社,通过产品唯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实现了地产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过程管理、质量监督和问题追溯,推进了农产品生产诚信建设,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也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民信息服务普及化、便利化
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服务的普及是基础和前提。浦东新区以农民信息服务“惠农通”、“农民一点通”、“三农”服务热线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优势,向广大农民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
“惠农通”实现农民信息服务的“及时达”
两区合以来,浦东新区累计投入600万元,着力推进“惠农通”平台建设,以手机短信为媒介,整合信息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农民信息服务的普及。农户通过“惠农通”短信平台可及时掌握农业科技、市场动态、天气预警等信息。2013年,“惠农通”专家服务团队为5万户农户生产全过程提供了20多个专业的个性化短信服务,年发送农技服务信息120万条,为30家合作社LED电子屏免费提供科技、气象、预警、价格等信息1.2万次。受惠的农民都称“惠农通”是农民科技信息的“及时雨”。
“农民一点通”实现农民信息服务的“广覆盖”
截至目前,浦东共布点“农民一点通”398个,覆盖到全区368个行政村。集电脑、电话、电视为一体的“农民一点通”终端,是农民授受信息服务的“触角”,农民既可查询各项政务村务公开信息,也可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网上冲浪”,便携地获取农业技术、市场行情、补贴政策等农业便民讯息。去年,浦东围绕农民生活中“就医”和“就业”2大热点问题,拓展了“农民一点通”的服务外延,在试点村开展了“医联挂号预约”试点和“农民就业通”试点,农民通过“农民一点通”在家门口就能挂号看病和找工作。
以“三农”服务热线实现农民信息服务的“个性化”
依托上海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政府和技术服务机构个性化信息服务新渠道。履行免费咨询、公益服务的宗旨,对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提供帮助。2013年,共接听咨询电话188个,涉及技术咨询、补贴政策、土地争议、意见反应、问题投诉等多方面,为农户排忧解难,农户满意率达到80%以上。
(本文根据陆鸣同志的发言稿整理而成,刊登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