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建设初衷】
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我们只屠宰本岛的猪!”
崇明肉食品有限公司是崇明县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的生猪屠宰企业,是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保证居民吃上放心肉的生产基地。在公司成立之前,崇明县共有大大小小的生猪屠宰场16家,由于规模小、设备陈旧、屠宰操作不规范,且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所以生猪肉很难确保安全卫生。加之,没有污水处理设备,造成周围环境污染,特别是每逢夏季,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容易滋生,让周围群众叫苦不迭,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崇明生态岛的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成为了崇明县委、县政府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2007年,由县政府牵头,召集县发改委、经委、农委、食药监、环保、财政和供销合作总社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几经研究讨论,决心投资建造一座大型的、标准化的屠宰中心。
“当时在县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时任县委书记的孙雷还是坚持要求建造一个真正体现为农服务的标准化屠宰场,确保老百姓能吃到绿色生态岛独有的放心猪肉。”崇明县供销合作总社为农服务科科长罗鼎生向记者简单描述了当年的情况,“这项时间紧、任务重,且后续工作繁杂的重大工程就落在了县供销社的头上。”从选址、设计图纸、招投标到动工,历时1年零8个月,一个按照国家AAA级、年屠宰50万头、年产猪肉40万吨的标准化屠宰中心终于拔地而起并于2009年1月正式投产。原分布在全县的大小16家屠宰场除一家保留外全部关闭,屠宰中心交由新成立的崇明肉食品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屠宰中心占地41.7亩,总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4600多万元,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为70万头以上,成为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国有屠宰企业。
“为确保猪肉的品质,我们从来只屠宰本岛的猪。”上海崇明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德新坦言,过去崇明猪肉从不出岛,贯彻“本岛生产本岛消化”原则。如今崇明县全年生猪出栏总量约在28万头左右,除本县消费20-23万头外,其余供应市区市场。
“生态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崇明猪肉较高的品质和口感。为保证崇明绿色猪肉的名声。我们屠宰场从一开始就秉承县政府赋予的职能:只宰杀本岛的猪。”董德新表示。
【模式】
设立中转站:全方位开展为农服务
谈到生猪屠宰的整个流程,董德新开玩笑地说:跟猪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个标准化屠宰中心启用前,零星的代宰户都是把生猪送到当地乡镇屠宰场就地宰杀的。如今,大部分屠宰场关闭后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若让大伙儿自行把猪集中送往我们这里,因为路途遥远,运输成本增加,许多农民干脆就地解决,造成私屠滥宰现象重演。为此,县供销社同肉食品公司进行了专题的探讨和研究,决定在全县设立6个生猪、白肉运送中转服务点。”
董德新告诉记者,每天上午,农民只要把代宰生猪送到当地服务点,由公司统一运输到屠宰中心,经屠宰加工后,第二天检验合格的猪肉就会被返送回服务点,农民只需就地取货。中转服务点的设立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了一件好事。
在屠宰中心,记者见到了一张“污水处理操作规程”,其中详细规定了污水处理的要求和操作流程,包括对操作时间、电流的强度都做出了严格要求。污水处理须达到国家规范标准,方可排出,且在排出时探头24小时监控,确保对周边环境无公害、无污染。
“我们按照国家及地方标准实施屠宰和分割,严格宰前进厂、待宰、送宰前的违禁药物抽检、检疫及各部门的初检与复检,严控疫病、疾病、异常肉和‘瘦肉精’及屠宰加工的卫生质量。严格执行不合格和病死、病害猪肉产品无害化处理的规定。生产工序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可追溯,在全市16家屠宰企业中名列前茅,是上海市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合格的首批企业之一。”董德新对记者说,这个标准化屠宰场集中屠宰了98%的崇明岛猪肉,其余2%也只是少数农民家里婚丧喜庆自养的生猪自宰自食。可以说,进入市场的崇明猪肉全部集中屠宰,质量安全有保障。
【现状】
26家专卖店:岛外销售受追捧
针对上海市区居民对崇明岛绿色农产品的喜爱,肉食品公司还打造了“瀛猪农庄”品牌肉,一经上市就得到了很多市民的青睐,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瀛猪农庄”品牌肉全部来自崇明生态岛标准化养殖基地的生态猪,纯粮食喂养,不添加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从生产养殖、屠宰加工、分割包装、运输配送全过程实行监控,规范运作,安全可追溯。猪肉的档次品味比其他一般肉类更胜一筹,具有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色泽红润、口感细腻等特点。
“我们在市区已开设了26家门店,基本覆盖了各个中心区域。每天供货量在3吨左右,热销的门店往往半天时间就售罄。”董德新介绍说,每年的5—10月专门供应的小包装冷鲜肉全程冷链生产、运输、销售,也十分受欢迎。
据了解,目前“瀛猪农庄”品牌肉全部进标准化菜场。对于为什么不进超市,董德新表示,超市卖场的资金结算周期实在太长,还有价格不菲的进场费,若进去无疑要增加成本。况且,现在“瀛猪农庄”这个品牌还没有像“上食五丰”、“爱森”等有那么大的名气,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聚集人气,塑造品牌形象。
“今年1—5月,‘瀛猪农庄’猪肉在市区的销量达到30万公斤,比去年同期高出近一倍。”对于崇明猪肉未来的升值空间,董德新还是很有信心的。
【心声】
如何找到“公益”与“盈利”平衡点?
一头猪从中转站运至屠宰中心,猪体经过排便、冲洗、消毒、击昏、放血、开膛、取脏器、劈片等一系列繁杂的过程,最后清洗消毒,交由检疫站检疫合格后,方可装车。整个屠宰过程需经多次的消毒环节和用水清洗,才保证了猪肉的安全性、可靠性。董德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我公司一头生猪的屠宰费只收取33元,生猪由汽车从中转站运输至屠宰中心,经过屠宰、消毒到完成劈片,耗水量是相当大的,最后再用汽车送到中转点交到农民手中,其实是无利可图的。此外,我们的收购价一般要比市场价高出2—3角。”说到这里的时候,董德新顿了顿,又接着说:“宰杀好,每头猪的头、内脏都要一一对应好,容不得一点差错。我们收购的大部分生猪都是散养户送来的,工作繁琐管理成本也持续上涨,屠宰中心开了多少年,就亏损了多少年。为了确保‘崇明猪肉’这块金字招牌,我们一直坚守只宰杀本地猪的原则不变。”
罗鼎生告诉记者,杀一头猪33元的屠宰费是1996年定下的,迄今为止近20年了,价格一直没有变过。而现今实际屠宰成本也要50—60元/头。由于考虑到散户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又顾忌到万一调整价格后,养殖户不再主动进行集中屠宰,私宰滥屠现象一旦重演,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肉品质量不可控。因此,肉食品公司上报了好多次的“提价申请”都没有得到批准。
“低于成本价,就由政府财政补贴。像去年核算下来我们一共亏本400万元,于是县财政补贴了300万,县供销总社再贴100万。每年都是这样,亏多少补多少。”对于长期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经营的做法,董德新也有不少担忧。
“其实我们的门店销售去年也盈利了80多万元,这块我都贴进去,还亏了400万。但政府每年还是实行‘差额补助’。长此以往,企业经营的积极性难免被打压。”董德新希望政府能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采取“补贴价格锁定”的方式,每年把补贴费用固定下来并保持若干年不变。
“这样一来,作为企业我们一定会继续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公益性为农服务的原则,另外也可以放开手制定经营计划:比如进行门店整顿、扩大规模,加强与市区的联动合作等。”董德新表示,对于“只宰杀本岛猪”这一原则,肉食品公司是坚决贯彻执行的,“一个企业做事情不能只是为了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