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琼:结束“三支一扶” 仍然选择农业
■张琼正在为强丰生态农庄的猪棚做清洁。
  文/摄 见习记者 杨清悦 

  “今年是我‘三支一扶’的最后一年,头两年时间我是在猪棚里度过的。”张琼平淡地说道。在强丰生态农庄的办公室内,这位1988年出生的姑娘,向记者讲述着自己这三年来的“支农”生活,她告诉记者,这期间的个中滋味,五味杂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今即将结束“三支一扶”服务期的她仍然选择留在农业领域。她表示,在“强丰”这样的大企业能有一席之地,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经历】

  为发展离开最初的养猪场

  “在得知自己被分配在养猪场的一瞬间,说实话我真的挺难受的。”张琼坦言,“当时猪场内的办公室就是一间毛坯房,外加一个破吊扇,而自己大部分的时间也要在猪棚里度过,除了中午吃饭的一小时,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一刻不停的工作。”很难想象,给猪配药,吊盐水,徒手为母猪接生,给小猪剪尾巴、剪牙齿,这些脏活累活都是由一个年仅20出头的女孩去完成。大学期间就读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张琼曾在市区的一家外资宠物美容院实习,她表示当时实习单位的档次也算是挺高的,工作中还时常能遇见一些外国的客户,或者是一些名贵的犬种,从没想到参加“三支一扶”后自己却天天要和猪打交道。

  毕业之初,因为父母不希望女儿独自在市区打拼,为寻求稳定且因为专业对口,张琼便参加了“三支一扶”回到金山区。在猪场工作的日子令她十分迷茫,她清楚地知道,三年服务期满后,自己不可能留在猪场,猪场也不可能留她继续工作,所以她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于是通过一个同样参与“三支一扶”的朋友介绍,来到了现在的强丰公司。张琼告诉记者,强丰在金山卫镇甚至金山区都是比较有名的大企业,公司的经营理念、前景、未来发展空间都十分吸引她。

  【机遇】

  大企业给了她对未来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强丰”自第一家公司1992年成立以来,发展至今麾下有物业管理公司、搬场物流公司、保安服务公司、餐饮管理公司、清洗保洁公司、环卫清洁公司、生态养殖基地、生态种植基地、生态休闲农庄,注册资金达6000多万元人民币。而记者采访张琼的工作地点,则是上海强丰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张琼告诉记者,目前她在公司内,负责家禽的疫病防疫工作,同时现在也积极参与强丰生态农庄的旅游规划。

  张琼介绍说,强丰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是强丰公司依托主业,发展副业,主副相托的经营战略模式。合作社从江西广丰引入六石岩白耳黄鸡原种,经科学培育,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随后又引入大量特色果蔬,在这片250亩的土地上开始了农业种养殖立体发展之路。如今合作社有鸡舍25栋,家畜养殖棚8栋,饲养白耳黄鸡30000羽,白银鹅15000羽,鸭5000羽,巴马香猪350头,羊360头,河鱼10000尾;种植果树1000株,其中有红心蜜柚300棵,黄蜜大樱桃200株,红柿180株;在30亩的蔬菜种植区,根据季节和市场需求以时鲜绿叶菜、黄秋葵、白玉豆、番茄、黄瓜、玉米为主,供餐饮和游客采摘。目前,强丰的农副产品直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几十家,为上海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公司年产值千万元。

  张琼表示如今在这家企业工作,操心的事情虽然多了,但在事业上让她重拾信心,猪棚里的岁月虽然艰辛,但至少给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了她的意志。

  【亮点】

  新能源项目打造农业生态循环

  目前强丰公司正在实施一项新能源沼气开发项目,张琼向记者解释道,我国很多地区都建设有大规模蔬菜基地,然而规模化的蔬菜基地会产生大量农业废弃物,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如果将沼气项目建设在蔬菜基地,把农村无用的有机废弃物转换成沼气、沼渣、沼液可改良土壤,解决蔬菜基地的有机肥,也可解决农村地区无管道燃气使用的问题。此外,沼气生产装置生产出的产品还可以广泛应用在许多地方。比如,沼液中含有各类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生长素以及抗生素等。把沼液用于农作物种子浸种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杀菌灭虫等作用。

  张琼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5月,公司就投资130余万元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园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造了150立方米沼气池2座,并配套了相关基础设施,使农场产生的有机垃圾有了好去处,变废为宝。如今这项新能源开发项目的计划正在不断地完善中,上个月,上海市农委畜牧办有关负责人来到农庄给予了专业的意见,并表示大力支持强丰企业在畜牧业发展中,利用沼气技术改善农业环境的方案,真正打造一条生态农业经济产业链。

  【动向】

  农民专业合作社孕育“龙江绿”

  从幕后到台前,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加入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大军中。

  瞄准一个特色产品做大做强,阿城区亚沟粘豆包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葛红东的合作社一心想把小豆包做成大产业。与其不同,黑龙江龙哥龙妹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则直接进入高端领域,系列产品同步开发。他们在本届“哈洽会”的展位上,看到包装精美的五常稻花香大米、小碗黑木耳、野生榆黄蘑、野生榛蘑、野生猴头蘑……所有展品,几乎都是品质上乘的精品优品。合作社技术员、五常市志广乡农民王淑海说:“我们大家是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强烈的创业信念走到一起来的,我们的共同愿望是要让家乡的好东西、好产品卖上它应值的好价钱。”王淑海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据介绍,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高端,但由于品质优异,上市以来销路一直很好,这更坚定了他们走优质优价路子的决心。

  大龙头、大项目、大品牌——在我们正以传统思维一心谋求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之时,毋庸置疑,以规模小和经营灵活见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自发加入,成为开发“龙江绿”的新生力量。

  更多的合作社,是以原料供应商的身份跻身“龙江绿”开发大军。将“诚招省内有机蔬菜、水果基地”作为参展参会主要目的之一的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道出了他们的体会与感受。“高泰食品”是有着10多年专做绿色食品经验的食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主要面向俄罗斯、韩国、日本、欧洲国家市场。总经理徐涛说,他们公司在省内6个县有16个基地,都是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签的订单,时间长的达20年,短的两三年。

  不仅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巨大的利润空间、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资本、民营企业扑身“龙江绿”中,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带来了新思维新理念,也带来了新挑战新希望。张桂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专题报道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张琼:结束“三支一扶” 仍然选择农业
广告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张琼:结束“三支一扶” 仍然选择农业 2013-07-04 2 2013年07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