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
★创新
种粮买“套餐”
种粮可以购买“套餐”服务,这是近年在衡阳兴起的“新鲜事”。
衡阳县岘山乡种粮大户刘英满告诉笔者,去年他种了900多亩田,从安邦公司购买了“套餐”服务,早稻一亩498元、晚稻一亩518元,之后安邦公司提供从种子、农药肥料、机耕、春插到稻谷收割、烘干等所有服务。“我只负责田间管理,一年可以收入几十万元。”
提供“套餐”服务的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公司创建于2009年初。董事长刘安辉介绍,近年来,他们抓住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商机,为种粮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方案的制定、品种选定、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及机耕、机插、机收的机械化作业等“套餐服务”,深受种粮农户的欢迎。
几年来,安邦公司不断完善制度、扩大规模,逐步确立了“以现代农业服务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以现代农业料学技术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并采取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标准化,把标准的问题制度化,把制度的问题信息化”的“四化”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形成一套新农业服务模式——“安邦模式”。
安邦公司除了向租赁公司土地的农场主提供套餐服务外,还对其他种粮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套餐”服务,既可以提供完整套餐,还可以直接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子及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各种机械等“单项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收取不等的费用。
目前,安邦公司已经在数十个县开设子公司,在100多个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性服务中心,领办了农机、种植、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等3个专业合作社,提供各类服务的农田面积达150万亩。
★算账
公司、农民各有一本“利润账”
“安邦模式”对农民来说到底合不合算,还得农民自己来算这笔账。
衡阳县台源镇常青村村民廖俊良去年种植120亩中稻,赚了4万元。他说如果自己种,每亩地的成本接近千元,而把套餐价格和自己的人工开支加起来,也就800元左右,其中省得最多的就是人工。如今除了插秧或收割的时候需要少量人工外,其他环节都不再需要人工。
“如果完全不另请人工,只要每亩产量达到750斤就能保证不亏本,而实际上我们这里的亩产量常年都在1100斤左右。”廖俊良说,安邦公司还为每名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就算遇到自然灾害减产,每亩最高也能获赔280元。
“套餐”服务之所以能够节省劳动力,主要是大量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些机械不但提高了效率.还节省了成本。比如,公司提供的病虫害统防统治,用无人机规模作业能达到每小时80亩至100亩,其效率要比常规喷洒至少高出100倍,还可节约50%的农药,90%的用水量。
在一份成本对照表上看到,2012年安邦公司每推出一亩地套餐服务,除了能为农民节约大概150元的成本外,公司利润也达到了124元。整个2012年,安邦公司仅提供各种“套餐”服务和“点菜”服务,营业额就达到1.6亿元,利润在1000万元左右。
★模式
承包权不变,组织模式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安邦公司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之后,农民并未离开土地,他们只是在重新统筹安排后,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更高效的农业生产。这是‘安邦模式’最大的优势所在。”刘安辉说。
衡南县金南镇金沙村农户曾水蜜介绍,自己在租种安邦公司150亩水稻的同时,还有几亩“自留地”。“我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承包安邦公司150亩地,这200元买的并不是地,而是地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司提供的土地平整等服务。”
据了解,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安邦公司的价格是150元,而安邦在对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后,再次将土地流转给农民价格是200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土地仍然是在农民与农民之间流转,安邦公司只是作为一个平台和服务提供者对资源重新进行了组织和配置。
曾水蜜说,从安邦公司将土地流转过来后,就省去了对土地进行整理的复杂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安邦公司的统筹下将自己的土地调整连片。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从繁琐低效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生产活动。
如今,曾水蜜“稍微用点心”,一亩地就能有400元收入,以前最多也不到300元。此外,曾水蜜还与别人合伙购买了几台农机,加入到了安邦公司的农机队。这样一来,自己还另有收入。“去年冬天种油菜的时候,我们一台机器一个月就挣了4万元。”曾水蜜说。
基层干部表示,安邦公司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组织方式的转变,提供社会化服务,来达到集约生产目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一条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农业经营模式。
★转变
从“种植代管户”到“家庭农场主”
实际上,安邦公司一开始并不是采用这种“农户生产+公司服务”的模式。2009年,安邦公司流转了3500亩土地,雇请当地农民种植,称为“种植代管户”,结果一年下来,竟然亏了60万元。
“两个原因导致这种模式的失败。”刘安辉分析,首先是单个农民难以采取高水平的种植技术。二是“替人打工”缺乏积极性,很多农民出工不出力。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安邦公司按现代农业的分工,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不再自己直接种田,而是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一条龙服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适度规模”和“家庭农场”两个概念,安邦公司十分认可。经过缜密的测算,60亩到200亩被认为是最适合一户农民的种植规模。
刘安辉介绍,安邦将土地重新整合优化之后,对包地农户的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200亩。这样一来,每户农民只需要2到4个人就能全部照看得过来。现在,承包规模在60亩到200亩的农户一共有500多户,平均承包面积为150亩。
“两口子、三台机、200亩、一年10万元”——这是安邦公司测算出的最理想状态,也是对“家庭农场”这一概念的生动描述。据了解,参与“安邦模式”的农民,基本上已经完全以种粮为固定职业和主要职业,他们除了照看好自己的责任田外,其他时间在安邦公司的调配下就利用手中的机器为其他大户或农场主提供机耕机收或者机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