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参考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农”政策要适应城镇化新形势
  □唐仁健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保障粮食安全?

  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逐步增加,现在人数是2.5亿,1.5亿是跨地区的。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确实有“三留守”的问题。今后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近几年的进展非常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超过50多万家,同时,要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

  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育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应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要双轮驱动,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落户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有1个亿左右,应当优先解决;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去年在省内就业是8390万,增长了10.1%,而出省的农民工是7400多万,下降了3.2%,说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农民进城会涉及原有财产和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原来的承包地、宅基地在集体有的分配权、林地等等,要保护他们原有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带着财产进城。

  此外,乡村怎么治理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建立立足国情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机制,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正式启动
“三农”政策要适应城镇化新形势
三大机制发力 农业科技未来发展可期
导读
东方城乡报三农参考周刊B01“三农”政策要适应城镇化新形势 2012-02-21 2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