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红强
党委主导政府搭台,唱响打造文化大镇主旋律
立足社区,服务基层;培育品牌,创新模式;抓量变求质变,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青浦区徐泾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徐泾文体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委政府文化发展战略所走过的路程。在繁荣和发展文化的进程中,更多看到的是徐泾文体中心所展现的员工责任,服务责任,诚信责任和社区责任。
图书馆、农家书屋,爱书者埋头学习,求知若渴;戏曲沙龙,沪剧迷们周周相聚,自娱自乐;书场一隅,中老年朋友沉醉其中,尽情享受;方寸之间,棋牌好手斗智斗勇,灵光闪现;篮(足)球场上,传切配合,龙腾虎跃;公园一角,太极升华,健身有道;百姓舞台,万众参与,其乐无穷……这正是徐泾文体中心普及社区文化、着力传承努力创新的成果。
文体中心精心培育的14支具有徐泾特色的文化团队,为地方文化增光添彩,打造“一村一品”、“一居一品”特色,文化让社区更和谐。
打造“我们自己的节日”,16年来,徐泾文体中心的工作者成功举办了八届徐泾文化艺术节。他们不怕麻烦自我加压,突破传统运作模式,创新文化战略理念,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果敢精神,为普及、活跃、升华社区文化,一次又一次地精心策划活动载体,走出了具有徐泾文化特色的发展之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表率。
海纳百川文化先行,营造“和谐文化一家亲”新局面
徐泾有超过10万的外来务工者,庞大的外来群体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曾一度引发关于“社会稳定”的热议。党委、镇政府的共识是:走有徐泾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让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交汇,在激荡中交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力倡导服务精神,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活。
2006年,第一届“新徐泾人才艺大赛”新鲜出炉,别具特色的竞赛项目,吸引了120多家企业,近4000农民工的报名参与,“文化让生活更和谐”这一主题从中不断得到展现。由于企业与打工者们的共同愿望,“新徐泾人才艺大赛”两年一届被定格下来,2012将是第四届举办年。地域文化融合产生的社会效应给了文体中心很大启迪:才艺大赛虽然隆重,人气旺,但毕竟两年才一次,怎样让广大农民工在工作生活之余,经常性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成了该镇探索突破的新课题。于是,“一企一品”特色文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镇工会,社会党委的牵头,镇文体中心担当了组织、选项、培训、辅导等具体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去年9月,11家企业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徐泾镇特色文化单位。从此,千万农民工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新天地,企业有了凝聚力的新载体。
企业员工们说:过去只知道打工挣钱,现在变了,紧张与疲劳有了一个释放的平台,一企一品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距离,感觉亲切多了。
同台表演共话和谐,中外文化碰撞交流放异彩
徐泾的另一个特点是外籍人士多,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国外人士生活、工作在徐泾这块土地上。这些年来,他们没有孤独,没有隔膜,没有距离,更多的是温馨和家的感觉。
之所以有如此的感受,是因为文体中心根据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审时度势用心搭建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有社区型、校园型、企业型和家庭型。他们之间的文化联谊活动别样多趣,快乐无限,成了友谊的交融,文化的汇合。
为使多元文化更好地交流、融合和发展,文体中心近年来先后组织筹办了中国上海第十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交流演出、首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徐泾专场、“世博畅想、欢乐星期六——世博城市文化体验日活动”、“我们的节日——玉兔迎春闹元宵”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宾客和市民的广泛参与,社会效应一再彰显。一系列中外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全镇中外文化资源在整合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示与交流,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
精神文明结出硕果,文化阵地处处担责任
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上海市郊乌兰牧骑”的徐泾文体中心文化艺术团,30年来活跃在市郊大地、社区舞台上,以其精湛的演技和辛勤的付出,收获无数金杯、银杯包括口碑,成为徐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予人汲取知识和智慧的图书馆,不仅创建国家特级馆获得成功,让感觉温馨和满意的是它贴心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态度。中老年人忘带眼镜,不要紧,服务台为你准备着;天突然下雨了,阅览后想回家可没带伞,不用急,服务台同样为你准备好了。图书馆还备有针头线脑,常用的药品急救箱。服务至上,读者至上,不仅挂在墙上,而且真真切切地落实在了行动上。
电影院工作人员白天奔波于电影院和上海院线之间筹集片源。夜晚则陪伴所有前来观赏影片的人们,为群众提供了一份又一份精神食粮。两年一届的镇运动会,把“更快、更高、更强”和“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理念演化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实例。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自觉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以正确的导向及时全面地反映了徐泾各领域的建设发展成就,最大力度地呈现了徐泾的新气象、新形象和精神风貌,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