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第一部分主要对发展形势进行综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做出“十二五”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重要机遇期的总体判断,得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基本结论。
《规划》第二部分首先阐明了鲜明的指导思想。可概括成“一二三四五”:围绕“一个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两个目标”,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民增收;提升“三个能力”,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发展“四个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加强“五个支撑”,即科技、装备、体制、人才、政策支撑。
在此基础上,《规划》第二部分接着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五项原则”,即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等原则。《规划》第二部分压轴的一段便是“发展目标”:从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生态环境、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等7个方面提出了27个具体发展指标。
在《规划》第三部分,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规划》第四部分提出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是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进行功能类型区划的一个创新之举。其中,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农垦规模化农业区和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了生态保障功能。
第五部分是重大工程,这是聚焦的核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出了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14项重大工程,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现代种业工程、渔政渔港建设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和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最后一个部分是重大保障措施。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实基础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的思路,提出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这些综合措施,构成了实现现代农业建设宏伟蓝图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