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
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中组部和中国残联共同开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帮扶对象是全国农村地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残疾人家庭,2011年至2015年,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帮扶10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稳定脱贫。
工程实施过程中,帮扶家庭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将实现应保尽保,并给予分类施保;帮扶家庭中符合条件的成员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帮扶家庭全部成员实现基本住房保障。同时,帮扶家庭成员掌握1至2门致富实用技术,从事相对稳定的生产发展项目,实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贫困线标准。
02·20
我国育种技术拓展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以“创新引领发展,做强做大种业”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日前在海南海口召开。与会专家认为,我国育种技术不断拓展,大幅度推进了新品种选育进程。
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常规育种和部分作物转基因育种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建立了较完整的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体系,在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还先后推广了一批超级稻、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高产大豆等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一批种业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国农作物、动物、林木花草种业年产值达3000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02·19
“十二五”我国将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根据我国日前颁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统筹做好城乡、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规划指出,要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和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并落实创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规划强调,要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转移。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积极稳妥地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镇居民。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同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
02·18
“十二五”末我国将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据财政部消息,我国计划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2013年底前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十二五”时期,财政部拟安排专项资金对50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治理,规划总投资1699亿元。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从2008年起,水利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9年联合印发实施。规划提出治理中小河流2209条,总投资500多亿元,其中试点项目1239个,涉及中小河流1117条。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30亿元,用于2209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目前,规划任务中的1239个试点项目均已完工或基本完工,其余项目也将于2012年底前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