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唐镇,触摸浦东生长的脉络

  □海暇

  站在浦东新区唐镇阳光天地购物中心的顶楼露台,晚风裹挟着咖啡香与霓虹,将远处张江科学城的灯火揉碎在黄浦江粼粼波光里。低头似乎看见地铁二号线的列车如银蛇般穿梭,忽然想起1995年那个黏糊糊的夏天——那时的唐镇还叫“唐墓桥”,老董家的铁皮屋就藏在成片的芦苇荡与稻田之间,每当台风过境,屋顶的铁皮总会被吹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初来唐镇租仓库时,老董正蹲在竹椅上削甘蔗。他的吴侬软语裹着爽朗的笑声:“小宁波,这屋子虽破,可当年我和老太婆结婚,就是在这铁皮屋里摆的酒席!”

  铁皮墙被岁月啃出斑驳的锈迹,每逢暴雨,雨水就顺着缝隙在地面织出蜿蜒的小溪。记得有回集装箱陷进泥坑,我和工人赤脚在齐膝深的泥浆里挣扎,老董举着灯赶来帮忙,橘色的光晕里,他指着对岸外滩的灯火说:“等着瞧,阿拉这里早晚也能亮得跟白天似的。”

  那时的唐镇,连像样的马路都没有。老董常骑着二八自行车,载着我去浦西办事。我们挤在渡轮的人堆里,听他讲年轻时的故事:“以前去趟市区,天不亮就得摇舢板过江,碰着大风浪,船舱里全是吐得昏天黑地的人。”说着,他从铁皮盒里摸出泛黄的船票,“现在好了,听说要修大桥、建地铁,以后年轻人怕是都不记得这船票长啥样咯。”

  2003年,唐镇开始拆迁改造。老董站在自家铁皮屋前,手里夹着“大前门”香烟,烟雾在他沧桑的脸上缭绕:“说要建什么‘国际社区’,我这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眼瞅着就要变样咯。”那段时间,推土机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蛙鸣,老董却总带着我在废墟里转悠,指着地基说:“你看这规划图,以后这儿要盖双语学校,那儿要建湿地公园,比浦西还洋气!”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9年。地铁二号线东延伸段通车那天,老董特意换上熨得笔挺的西装,非要和我去体验首班车。当列车风驰电掣般掠过唐镇站,他扶着玻璃激动得直搓手:“乖乖!以前去陆家嘴要摇两小时船,现在二十分钟就到了!”车厢里满是背着书包的学生、拎着公文包的白领,老董小声对我说:“你瞧这些年轻人,以后唐镇怕是要被他们‘闹翻天’咯。”

  自贸区落地后,唐镇更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老董的铁皮屋旧址上,拔地而起的不仅是现代化的物流园,还有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有次我带他参观园区的智能仓库,自动导引车在货架间穿梭如织,老董看得目瞪口呆:“当年我扛大包,肩膀磨得生疼才搬几箱货,现在这些铁疙瘩比人还麻利!”他掏出手机熟练扫码支付咖啡钱,“我孙子教我的,说这叫‘智慧生活’,现在连卖菜的阿婆都不用秤砣咯。”

  去年重返唐镇,老董已搬进齐爱家园的电梯房。推开阳台门,大片的香樟林随风摇曳,不远处的阳光天地购物中心人来人往。老董指着正在建设的“张江科学城拓展区”,眼里闪着光:“以前这儿全是烂泥地,现在要搞什么‘未来产业社区’,连老外都来这儿开公司!” 我们漫步在新修的创新河畔,他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摸出半截甘蔗:“尝尝,还是当年的味儿,就是这唐镇啊,早不是当年的模样咯。”

  暮色渐浓,唐镇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对岸的陆家嘴遥相呼应。这些年,我见证过唐镇动迁房里的万家灯火,见过外资企业入驻时的剪彩仪式,更记得暴雨夜海关人员与物流司机在保税仓库里奋战的身影。

  浦东的发展从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它是老董珍藏的船票、三轮车里的姜汤,是无数“小宁波”等“外乡人”怀揣梦想扎根的热土,更是一座城市用二十载光阴,书写出的关于奋斗与希望的滚烫叙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区域
   第04版:绿野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在党言党五十年
秋色镕金
在唐镇,触摸浦东生长的脉络
一藤青绿半亩情深
东方城乡报绿野04在唐镇,触摸浦东生长的脉络 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