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2019年“我与书展”征文是否还继续举办,我想再写一篇“两张免费门票”的征文故事。
●我女儿凡凡今年十九岁,我虽然是一名来沪务工人员,但和上海书展的缘分颇深。上海书展2004年开始举办,我2005年就把身影留在了第二届上海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馆。
2005年,在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当老师的我,双休日最爱去的地方是镇上的图书馆。去的次数多了也就和图书管理员阿姨混了个面熟。一次去图书馆,进门时,当班阿姨笑说:“你是我们馆的老读者了,送你一张上海书展门票。”同时没忘了叮嘱我票子只能第二天用。端详手中的门票,觉得平日爱看书、喜买书的我应该去看一下书展,而且还要叫上我正在追求的女孩。
那女孩是我在新上海人读书会里认识的,在另外一所农民工小学任教。去书展无论如何也得带上她,这可是最佳表现机会。可我就一张门票,我忍不住扫了一眼管理员阿姨桌上剩余的一沓门票,真想过去再要一张,可是我没好意思开口。毕竟人家已经赠你一张了,再要就显得有点贪得无厌。
手捧着杂志,我有点心不在焉,谋划着如何请女孩一起去看书展,一想大不了自己再买一张门票,就给女孩发了一条手机短信,邀请她明天去看书展,女孩回了个OK。我开始定定心心读书阅报,不知不觉到了图书馆下班时间。正欲离去,管理员阿姨又递给我一张门票,说是多余的票子,过了明天就是废纸。但这票子对我来说是雪中送炭,千恩万谢接过来。赶紧又给女孩发了条短信,告诉她我拿到了两张免费票,女孩回短信夸我人脉广。
虽然票子有人奉送,但天公不作美,书展开馆时,恰逢“麦莎”台风挟风裹雨“莅临”申城,在去上海展览馆的路上,我和女孩的伞几度被吹歪,一路磕磕绊绊,衣服很快就被打湿。一开始隐忍坚持的女孩终于抱怨了,这么大的台风看书展,肯定没什么人。出乎意料的是一步入书展,映入眼帘的是无数被吹得歪歪斜斜的雨伞和一张张充满热情的面孔。
走进书展大厅,我们仿佛踏入了书的海洋,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参观,该先打开哪本书。随着人流我们翻书浏览,有时驻足聆听一些名人的讲座。作家余华携新作《兄弟》现身那年书展,我俩和许多“余华迷”聆听余华关于“文学和人生”的演讲,都被余华独到睿智的人生见解深深折服……能够近在咫尺一览文化大师们的风采,让我们精神大振,风雨中的那点疲惫早化为乌有,踏着夜色满载而归的我们深深觉得不虚此行。
虽然我和那个女孩最终没能牵手成功,却让我和上海书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与上海书展有了一年一度的夏季之约,也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记忆。
●2013年,为庆祝上海书展举办第十年,上海书展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等媒体联合举办“我与上海书展十年”征文比赛,作为书展常客的我准备参赛,写什么呢?于是开始回忆参加书展的历历往事。有一届书展巧遇著名播音员陆澄老师,他早年下乡插队在我的老家安徽,还在我们省电台做过播音员。书展偶遇是继在上海图书馆我与陆澄老师一起参加2005年春节座谈会后第二次见面。在书展上听陆老师用他那珠圆玉润的嗓音朗诵和介绍诗歌名篇佳作真是一种享受。还有一届邂逅时任上海市长韩正到书展上视察工作,难得如此近距离一睹市长的风采。
类似在书展遇到名人和领导的事还有很多,但写成文章却很难,因为作为小人物的我和他们之间其实很少交集。想来想去我还是把题材选定在“两张免费门票”上,结果文章被刊发在我钦慕已久的晚报副刊“夜光杯”版面,还被评为二等奖,并很快收到了获奖证书与获奖文章合集的样书。
《新民晚报》的影响太大,有很多文友,还有编辑老师看到文章后都在问我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随我去看书展的女孩如今在哪里?那真是我平生参加征文比赛以来,最有趣的一次。事情还没到此结束。两年后的2015年我在一次文学沙龙活动上,结识了上海作协的老会员侯老师,他也在那次征文比赛拿了二等奖,而且,我们曾在不同的征文比赛中同时获奖,所以在获奖名单中,往往有他就有我。为此,侯老师说我们有缘,相约但凡书展举行征文比赛我们就都参赛,最好都能再度获奖。
●除了在上海书展征文中得过奖,2014年,我还在上海书展举办地登台领过奖,那是由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的诗歌大赛,我获得的是三等奖。
2014年的人间四月天,我突然接到一位好几年不曾联系的诗友打来电话,向我提供了市总工会举办上海农民工诗歌大赛的信息,作为农民工的我当然不愿错过这次机会。朋友信息提供得很晚,现写是来不及了,我翻阅早年在建筑工地干活时留下的笔记本,那里抄录着我当建筑小工时写下的诗歌。精心挑选了组诗《刻在工地上的诗》,又反复做了润色修改发过去,居然忝列三等奖,在暗自庆幸的同时,也发自内心感谢为我提供信息的那位老友。
接到获奖通知后,我才知道颁奖仪式设在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馆内,也就是说颁奖仪式是那届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看书展我是每年必去,想到不仅可以逛书展,买心仪的书,还可以去领奖,这可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此前只在电视里看别人从颁奖者手里接过获奖证书。这回轮到我上台领奖还是在万众瞩目的上海书展上,这绝对是见证我人生奇迹的时刻。因此颁奖那天我早早来到上海展览馆,边逛书展,边等候领奖。
颁奖是在下午两点开始的,不仅颁奖,颁奖过程中还穿插有文艺表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举办方让我和其他获奖者在未正式颁奖之前,登台进行了彩排。我和三等奖获得者一起登台领的奖,接过证书,我心情十分激动。虽然没能如想象中的那样,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但面对台下的读者和各家媒体的长枪短炮,我还是感到成功后的喜悦与自豪。除了要感谢大赛主办方上海市总工会,还得感谢上海书展这个平台,让我有了别样的人生体验。
●年年逛书展,年年都会买上几本新书。有的是计划中一直想买在其他书店没能买到,却在书展上意外相逢的,当然要收入囊中;也有的是现场看到好书,临时起意买下的。我给自己的规定,到书展上一定“贼”不空手,因为书展上各种书籍品种齐全,品味也高,而且还打八折,遇到让我怦然心动的好书,当然不愿失之交臂。
逛书展除了能买到好书,还可以聆听到许多业内大家的表演和讲座。大概四年前的书展上,我曾观看到著名京剧青衣史依弘登台献艺,聆听她那余音绕梁的京剧唱腔。去年则有幸现场观看到昆曲名家谷好好的表演。除了观看到名家演出,还听到许多作家、学者的讲座,观看名家签名售书的热闹场景。我曾不止一次在书展上邂逅著名主持人骆新老师举行讲座和签名售书,前年则有幸巧遇丽波老师在书展介绍古诗词和签名售书。
在一年又一年的逛书展经历中,就数2018年的“奇葩”经历最让人难忘。书展前夕,我又拿到了两张免费门票,诚邀了一位90后——我的一位忘年交,特地选在周日白岩松签名售书那天去的书展。名人效应果然不同凡响,一大早在白岩松准备签名售书的楼下,等候的队伍排了个九曲十八弯。我打算放弃了,既然来逛书展的就得多看书,排长队太浪费时间。
同来的小友却一心要到现场一睹央视大主持人的风范,我拗不过他,只能排队进入签名现场。我和友人分别买了《白说》,恭敬地拿在手中,耐心等候白岩松签名。白大主持人非常谦和,认真地为每一位持书者签名。拿到了由白岩松亲笔签名的《白说》,我们高高兴兴进入书展现场,融入那天书展上的读者洪流中,准备再购买其他好书。
●人都说好事成双,刚拿到白岩松的亲笔签名书。记不清是B馆还是C馆了,我们又幸运地进入到著名作家叶永烈举办的讲座和签名售书的现场,而且叶老师已经提前登场现身了。小友悄声问我这位叶作家如何?我答厉害着呢,人家北大毕业,早年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你肯定看过,他还为“四人帮”写过传记,那可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小友一听是他上小学时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书的主要作者,立刻将手里的书袋交给我,效仿其他人拉上叶永烈老师合影留恋。
拍完了,小友示意我也去与叶老师合个影。我向他扬了扬装着书和饮料的两个马夹袋,示意算了。小友说你放在一边的地上,我一看现场人确实不多,叶老师也有空,忙把手中拎着的袋子放到一边,跑步上前,站到叶老师的身边,拗好造型……这时人突然多了起来,一下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我听到一位中年女士大声问“地上格装书的袋袋是啥人的?被踩瓦特了!”,我忙招手示意说“书和袋子是我们的”然而现场人声嘈杂,对方估计没听见,而且连中年女士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我心里特别着急,可也不好意思丢下叶老师跑开,直到小友喊了“OK”我才向叶老师道谢后,跑过去找书,哪里还有?刚才那一波人已经过去了,我问剩下的人可有看到我们装着新书和饮料的袋子,都摇头说没有。我和小友又去问旁边的保安,保安说刚才人太多,又非常拥挤,没看见。我们问能否调取刚才摄像头里的视屏查看,保安表示很为难,建议我们到咨询台向工作人员请求帮助。
我们忙奔到咨询台,向工作人员可求助。他们让我做个登记,留下联系方式,如果有人送到咨询台,他们会打电话让我们过去认领。我们千恩万谢,只希望能有奇迹出现,期盼有人会给送还到咨询台。也许是年龄较长的缘故,我能够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那位小朋友则很懊丧,当问了一圈也没问出个结果,又没接到咨询台工作人员的电话,他非常气愤地说白岩松的书叫《白说》,我们俩今天人白来、书白买,再也没心思逛书展早早打道回府。
●丢书我负有很大责任,如果我坚持不与叶老师合影,如果我不把书放到地下,也就没那么一回事了。我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样一遍一遍向关心的人诉说,当时现场人很少,那装书的袋子在我的视力范围内。没想到人突然多了,但我没想到有人会把书拿走,来逛书展的人都是冲着书来的,都是高雅之士,素质一定都很高,怎么会真有偷书的雅贼呢?就算捡到了也该完璧归赵啊。
为了找回白岩松亲笔签名的书,我当晚把白天发生的“丢书”事件,写成了一首押韵的叙事诗,配上白岩松签名时的照片,以及写有白岩松大名的书本扉页照片,加上与叶永烈老师的合影照片编发了一期微信公众号,再配上自认为很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悲催啊!走失“白岩松”,只因刚刚傍上叶永烈……》,推送出去,希望借助强大的网络自媒体或许能让我们丢失的书失而复得。然而文章点击率一路飙升,却没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书。
侯老师看到了我的公众号推文,笑说你这个小朋友“好白相”,这个故事太精彩了,明年如果上海书展还举行“我与书展”征文,写出来一定能够得奖。侯老师说你要不写,我来写,这题材太鲜活了。我当时对找回书本还抱有一丝渺茫的希望,半开玩笑地说:“书如果找回来了,你写;书如果没找回来,我写!既然您确定能获奖,咱也挽回一点经济损失。”侯老师回说一言为定。书到底没能够找回来,不知道2019年“我与书展”征文是否还继续举办,我想再写一篇“两张免费门票”的征文故事。
上海书展自2004年举办以来,除了错过首届,差不多每届书展,我都到场了,所收获的当然不止是买到了心仪的好书,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至于2018年的丢书事件,只是我逛书展中一段有趣的插曲。2019年书展,我依然前往,赴我与上海书展一年一度的夏季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