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微风习习,家住余姚6组的陈老伯望着家门前的河浜,露出了欣慰的笑脸,原来他家门前那条臭水沟经过一年多的整治,现在是清波荡漾,杨柳依依,河道里的水生作物绿意盎然,农家屋舍也被打扫得整洁干净,营造了一个水清岸绿宅洁的美好环境。
余姚村位于书院西北方向,水域面积大是它的特点,32个村民小组,村域内大大小小共87条河道。8条河道被列为黑臭河道整治范围,全长5052米。其中32号河,全长1878米,43号河2087米,被列为镇市考河道。一时,水域广,垃圾多,矛盾多成了整治过程中一大瓶颈。谈及这些,余姚村党总支书记顾华英说,“由于河长达数千米,涉及的村民就有百余户,河道两旁光种植花卉、果树的品种就有33种,鸭棚96只,竹园面积1000多平方米。再加上村民常年累月的生活陋习,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秸秆垃圾被扔入河浜内,河道竟然就成了村民的生活‘垃圾箱’。有些村民也因河道两旁的堆置物而吵到了村委,影响邻里感情。”
河道环境需要整治,村民矛盾又急需解决,经余姚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让村工作人员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告知河道整治的有益之处。在去年国庆长假大家放弃了休息对余姚村12组,43号河边的一间集体仓库的整治开展意见征询,一个生产小组的66户村民,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议来决定方案,最终闲置的仓库被成功拆除,村民没有半句怨言。
谈到河道整治中,“水桥”的拆除又成了一大难点。多少年来,家门前的那块水泥板一直伴随着农家人的生活习惯,淘米、洗衣等,在本次整治过程中,摸底出水桥80余个。余姚村8组70岁的陈奶奶,家门口就有一座水桥,陪伴了她几十年,听闻家门前的水桥要拆除了,老奶奶舍不得,希望可以留下。对此,村里多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解释这些大小不一、高低不一的水桥会影响河道环境的视觉,现在,村里大力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希望陈奶奶积极配合。听了村里多次耐心的劝解,陈奶奶终于同意拆除了陪伴已久的水桥。
如今,余姚村8条河道整治完毕,为了建立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余姚村组建了由32名党小组长、村民组长为主力的“民间河长”管理队伍,每天穿梭在村内,作河道巡查。把河岸两旁的河坡绿化,包干给百户村民进行管理维护,并通过考核评分,实施奖励机制。村干部每周开展一次河道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此,顾华英书记笑着说,“这表明,村民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正在大大增强了。不久前,43河道旁厉老伯在新建房屋后留出的大量建筑垃圾,他并没有习惯地向河道里推了,而是主动联系村委,要求把垃圾运往村垃圾临时堆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