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金山区朱泾镇禁毒社工小黄接到社区戒毒对象阿明的电话。电话那头,阿明高兴地说:“我已经到新单位上班了。”去年,阿明在朋友的诱惑下接触毒品,成为社区戒毒人员后,小黄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服务。在长期的接触中,两人逐渐成为朋友。
“在帮教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服务对象自己。社工作为支持者、陪伴者、引导者,只有与服务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真正尊重他们,才能协助他们一步步走向康复。”小黄说。
其实,这个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认知上的偏差、周边人群的异样眼光、他人引诱的复吸等都可能会成为吸毒人员完全戒毒的难关。
接管阿明后,小黄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了服务计划。上门走访,向家人普及吸毒的危害;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就向他们介绍家庭监管技巧;阿明想换工作,便建议先进行规划,不要一时冲动……无论是工作情况,还是生活烦恼,小黄都会通过引导、鼓励的方式,帮助阿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戒毒的信心,心与心的距离就这样慢慢拉近了。前些天,阿明还主动让小黄帮忙分析录用他的两家单位的优劣。
戒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如果缺乏后续的帮助,复吸率相当高。2014年起,金山区开始在11个街镇、金山工业区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通过设置宣告室、评估室、帮扶室,形成“一站三室”的工作平台,承载签订协议书、法律告知、健康评估、就业指导、困难帮扶等功能。至2015年6月,11个指导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们首先得确立一个观念——吸毒者是一名病人,需要别人的关怀和照顾。同时,也不能忽视吸毒者的社会身份——公民,他们也应享有社会保障、社会关怀等方面的权利。”金山区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期里,指导站会为每位戒毒(康复)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安排一名禁毒社工进行跟踪服务。戒毒(康复)人员每个月需要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汇报情况、自觉接受定期尿检,亲属也会对戒毒者的日常生活、戒毒治疗进行监护。自2012年金山区实施“博爱助医——丙肝康复”项目以来,全区共有550余名吸毒人员接受心理疏导和就医指导。为了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该区还组织禁毒社工进行专业培训,部分社工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多措并举的禁毒工作不仅降低了戒毒(康复)人员的复吸率,金山区也因此荣获了2015年“全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