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诊断特征】
黄瓜脉枯病主要危害植株中下部叶片,也可危害果实、茎。从苗期到生长中后期均可发病。
苗期染病,发病初先在子叶上始见褪绿色水浸状小点,扩大后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有黄色晕环,中央渐变为淡褐色,并向子叶中部扩展。遇叶脉时,发展成沿叶脉侵入的水浸状大型黄色病斑。
叶片染病,发病初始叶缘产生水浸状小点,扩大成病斑后呈沿叶脉走向侵入的水渍状病斑,并向叶片中部扩展。发生严重时,产生V字形大型黄色枯叶病斑。
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产生绿色水浸状斑,病斑扩大后,在果实形成不规则的隆起斑块,周围仍呈绿色水浸状斑,病斑中央由于脱水缢缩引起龟裂。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带病种子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旧的棚、膜设施带菌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叶缘水孔、气孔等自然孔口侵入。也可通过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和重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直接侵入子叶,产生病斑,引起幼苗发病。保护地栽培长时间关棚或夜间饱和湿度时间7小时以上有利于发病,在病害发生盛期,植株表面结露时间越长,水浸状病斑出现越多。黄瓜叶面吐水也为病菌侵入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3℃~25℃;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8℃~20℃,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最适生育期在苗期至成株期。发病潜育期7-15天。本病主要在保护地内发生,通常在春天温差变化大的时期发病,当棚室温度超过25℃时病即会受到抑制。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细菌性脉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12月至翌年4月,年度间早春多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期过早、定植过密、开棚通风少、肥水管理不当的棚室发病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