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绿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团潘氏老宅的“谋诒燕翼”
  □陈志强

  浦东新区大团镇永春北路被列为上海郊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街道两侧的房子傍河依水,大多数是明清、民国年间的建筑。与喧哗的新街相比,老街显得很寂静。一幢幢古旧的老宅,一条条幽深的小巷,令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近日,我与文友老苏结伴而行,沿着大团镇老街探寻老建筑。来到永春北路老街,穿过龚家弄(188号弄堂),左转右拐行至22号宽阔处,一座精美考究的中西合璧古建筑赫然眼前,这是大团镇上为数很少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潘氏老宅,可与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徐氏宅第相媲美。这是一个独立的私家宅院,高高的马头墙,气派的大门,尤其是门楣上弧形卷曲的花纹综合了西洋风格和中国传统图案。不久前,我曾独自探访过这幢老宅,当我看到中西合璧的门楣上的“谋诒燕翼”四个阳刻大字时,我感到惊讶万分,感到建造房子的主人品味不凡。当时因为这户人家大门紧闭,我与这户人家并不熟悉,不好意思冒昧打扰,只能从外面拍些照片。

  回家后,我查找“谋诒燕翼”的含义。《诗·大雅·文王有声》记载:“武王岂不仕,詒厥孙谋,以燕翼子。”大意为:武王留下了远大的谋猷,用来安定保护他的子孙。《诗经全译》中陈奂批注:“诒,遗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幼学琼林》中有“燕翼贻谋”,意思也是给子孙留下好的计谋,使他们平安。因此,古人常以“燕翼”为建筑厅堂、楼宇立名、题额,取其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对这幢老宅更感兴趣了。此次再次探访,一定要弄清老宅的来历。轻轻叩门,里面一位阿姨应声开门,她叫潘正芳,正是这幢老宅的主人。

  走进老宅,院子显得很宽敞。标准的传统四合院结构,东西两面是四开间的厢房,中间是天井,后面五开间的客堂正对着墙门间,13间房子加上宽敞的院子,占地约有300多平方米。据潘正芳回忆,从她的爷爷到父亲,潘家一直居住在这幢老宅里。由此推算,这幢老宅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潘氏老宅,我拍了许多照片。客堂间里的雕花木梁、人面瓦当和古建筑上的各种古朴纹饰都令人感兴趣。我觉得,这幢老宅保存基本完好,在大团镇的老建筑中屈指可数。徐氏宅第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对象,而潘氏老宅还鲜为外人所知,很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

  接着,我们又来到永定南路270号。在临街一间古旧二层楼的后面,是一处残墙断壁和几根破败的木梁,据说这里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张家仪门头”和“谦牧堂遗址”,当年由张大金建造。相传张大金在清乾隆年间(1736ⅳ1795年)曾任刑部奉天司主事,后病归故里,在大团筑房数百栋,以谦牧堂最为著名。过去张家门前有乾隆皇帝题赐的一块“比部第”匾额,所以过路人必须“文官出轿,武官下马,行船停橹”。还流传着“盛家有佬有,勿及张家仪门头”的民谣,可见当年的张家之显赫。如今的“张家仪门头”,只剩下残墙断壁和几根歪斜的木梁。在老苏的指引下,我们绕道到张家后面,看到了房屋上面很高的风火墙,这是当年谦牧堂的遗迹,但看上去已经修缮过了。

  当天,我们还先后寻访了万竹堂、适庐、存善堂、王家花园等遗址,老建筑大多改建成了现代建筑。我们深深感到爱护文化遗产、保护好现存的老建筑,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老苏说,过去,大团镇与老街相依的老市河(又称运盐河)上,从南至北共有会隆桥、百福桥、太平桥、起凤桥、福善桥等24座石桥,像飞架在清波荡漾的小河上的一道道彩虹,构成了水乡古镇特有的秀丽风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蟠龙桥至三角街的老市河被截断填埋,改建成防空洞,一座座小桥也随之被拆除,被拆除的有蟠龙桥、起凤桥、谱云桥、福善桥等13座桥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老市河被填埋改建成防空洞,一座座小桥也被拆除,当时连照片都没有拍下来,多么可惜啊。

  由此我也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抓紧时间,将大团镇上的老建筑用照相机“记录”下来,为后人追忆。最近,听说永春东路部队用的老房子(解放前是镇上大户马家的老房子)即将改造,于是我赶紧去拍了一些照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本埠人物
   第A03版:影视艺林
   第A04版:社区图说
   第A05版:天下旅游
   第A06版:社区科普
   第A07版:绿野副刊
   第A08版:民生·专版
给自己的作品编码
两顿难忘的美餐
故乡的呢喃
大团潘氏老宅的“谋诒燕翼”
东方城乡报绿野副刊A07大团潘氏老宅的“谋诒燕翼” 2015-05-01 2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