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萌娃”是《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走红的最重要因素,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进入观众的注意力中心。但是,《爸爸去哪儿》从未在宣传引导上强调这个节目与以往其他综艺节目的不同——似乎这些不到6岁的参与者和那些20来岁为了走红不择手段的少男少女并无区别。当观众开始明显对5位孩子产生兴趣时,节目也颇为识趣地大量曝光孩子的日常生活信息(包括尿床、不会系鞋带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似乎他们根本没有隐私权。人红是非多,这是真理,但节目从制作到宣传并未对他们有任何保护——最终出现这么多针对孩子的攻击帖,与此不无关系。
节目在内容设计上,同样并未过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大人们“痴迷”于孩子稚嫩的声音、可爱的眼神、奇特的思维方式,却忽略了他们自然流露出的一切情感——那些喜怒哀乐更应当受到小心翼翼的呵护和尊重。比如,《爸爸去哪儿》每期都会设置各种“任务”,并有意让孩子应付各种“人为”突发状况——于是,一边是孩子们觉得茫然无措、号啕大哭,而演播室里的爸爸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却笑翻了天。
在11月1日的第4期《爸爸去哪儿》中,节目以培养孩子责任感之名,让儿童完成“护蛋”任务,同时却安排父亲们用欺骗等手段把蛋打破。在这个游戏中,大人置孩子的爱心和善心于不顾,无视毁蛋对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居然还美其名曰“学会独立”、“锻炼胆量”。难道有意让单纯的孩子们当众遭遇尴尬甚至屈辱的事,就能被“中国式长辈”不以为然地当作笑话来示众?这种拿孩子来制造娱乐性的方式,虽说是赚足了笑点、挣够了收视率,但同时也是一种很不好的引导——连节目方和父亲们都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难道还要指望观众为他们着想?
孩子是稚嫩的,需要得到家长、媒体、乃至全社会的妥善保护。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中,获得巨大收益的电视台、明星家长、媒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孩子的权益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伤害。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成为看客,在助长儿童节目“泛娱乐化”的蔓延——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下,出现王诗龄被黑的事件几乎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如果我们真像自己所说的那样爱孩子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尊重和呵护孩子的内心情感,把他们当人去对待,而不是成人手中的玩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