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农业农村委举办多场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
~~~
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上海无人农场如何定义未来农业生产力?

  近年来,上海田间“机器换人”的进程不断在推进。农民从农事一线“隐退”至“幕后”,是农业生产从人工向机械,从机械向智能的再次跨越。在科技赋能农业的过程中,一群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年轻人崭露头角,见证了无人农场的进阶之路。

  □记者 许怡彬

  6月中旬,上海的春耕已渐近尾声。这期间,金黄的油菜花渐次退场,装载有北斗导航等设备的无人农机成为土地上劳作的主角,插秧作业时,农机手只需将秧苗有序地码放至插秧机的秧台上,再点击手机系统里的按钮,后续工作便由无人插秧机自主完成。农民从农事一线“隐退”至“幕后”,是农业生产从人工向机械,从机械向智能的再次跨越。

  根据《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和《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要求,上海正全力推进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经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改造的农机,搭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是这场农业现代化变革中的关键驱动力。截至去年底,联适公司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配套服务覆盖上海种植面积近6万亩。

  十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计划正从蓝图走向现实,这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会种地”向“慧种地”的技术革新。跟随春耕的脚步,记者走访了联适公司技术团队、示范基地负责人等距离无人农场最近的这群人,试图留下这场农业生产力革命浪潮中一线奋斗者的时代回响。

  无人农机成为春耕主角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一大片规整田地,是专注于数字农业智能技术研发的联适公司的“试验田”——联适生态化农场青浦基地。在这里,每块土地都被赋予了“数字身份”,农机的行驶路径早已通过卫星导航规划完毕,连田埂转角都精确到厘米级。

  “这里是我们公司的自有种植基地,主要是用来监测和试验我们无人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大量数据积累,不断修复技术漏洞。”联适公司董事长助理张晓明指着田间穿梭的无人插秧机介绍道,这些无人插秧机堪称农田里的“效率大师”,根据田块的具体情况不同,一天(8小时)大约就能完成50~80亩的插秧任务。

  联适公司农事负责人廖长贵表示,农机装了辅助驾驶系统后,插秧作业不再需要驾驶员,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秧苗整齐划一,行距统一,不仅便于后期管理,还减少了因人工插秧中行距偏差带来的土地空间损失,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下转2版)  (上接1版)

  在青浦区重固镇,今粹无人农场的稻田也已基本实现无人化作业,春耕期间,技术人员只需提前规划好路线,通过手机遥控器进行一键操作,即可启动机器进行自动播种等农事作业。

  无人化作业不仅节省人力,更重新定义了农耕强度——以往插秧季,农民需在泥水中连续弯腰一整天,如今只需在智能终端轻点屏幕,便能监控整片农田的作业进度,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模式。

  今粹无人农场负责人孙菁旌说:“投入之前,我们测算过人力成本分布,管理人员的成本和负责种植人员的成本比例是1:1,而使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就是要让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的种植面积呈几何倍的增长,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和种植人员的比例。”

  被激活的“后浪”入局新赛道

  科技赋能农业,不仅依赖于常年在田地里劳作的“老法师”,更需要一群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年轻人。

  联适公司的无人农场项目由农业生产管理、无人化农业机械作业和研发测试三个团队组成,后两个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仅25岁的年轻团队。经验丰富的“老法师”与掌握前沿技术的“新农人”形成互补架构:前者依据秧苗生长周期和气象数据制定种植日历,把控农事节律;后者专注于算法优化与设备调试,用科技破解生产难题。

  自动化专业毕业的“90后”黄侠是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中试部的负责人,他大学一毕业就进入联适公司,在研发、测试等多个技术部门历练成长。他告诉记者:“我们把青浦无人基地当成一个用户进行全程跟踪,在每个环节详细获取基地无人设备的使用数据,并反复验证各个无人产品的可行性,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多年前,上海其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叶青还忧心于千亩良田后继无人,从2017年开始接触无人农场,到2020年正式引入智慧农机,老徐心里仿佛吃了颗“定心丸”:原本一台插秧机上需要3个人,现在一人就可以同时控制4台机器,农机作业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从农田宜机化改造和用智能装备改造升级耕、种、管、收农机,到采购配套农机、开展农机设备智能化作业、农机信息数据采集及处理专业培训,合作社在无人化改造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如今的老徐已经对无人化农机作业了如指掌:“通过提前编辑好程序、设定好路线,保证每台农机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大幅度降低了作业行间重叠、遗漏。目前合作社已配备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20余台经无人化改造、搭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的农机设备。”

  从美国归国破圈“务农”的孙菁旌不仅充分考虑到无人农场的“经济账”,更对农业从业人员短缺等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持乐观态度。在她看来,无人农场解决的不仅是劳动强度的降低,更是激发年轻人对农业的从业兴趣。

  “无人农场的建立,能够降低年轻人进入农业的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他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孙菁旌表示,无论是种植管理系统,还是辅助决策系统,都能够大大降低对农业管理人员的从业要求,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担任管理岗位,从而解决农业“谁来种地”的难题。

  深耕是基,推广为翼

  重塑农业发展新图景

  无人农场蓬勃发展,正以多元创新之姿加速破圈:技术攻坚、政策护航、创新推广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入局,正共同铺就无人农场的进阶之路。

  在黄侠眼中,每台无人农机都是科技与土地对话的“翻译官”。他带领团队在田间搭建“移动实验室”,每日收集上万条作业数据,通过分析插秧深度、行距偏差等指标优化算法,让农机越来越“懂”土地。尤其在春耕秋收时节,研发团队开启“人歇机不歇”的轮班模式,推动产品迭代速度指数级提升。

  从“会干活”到“干好活”,无人农机的作业精度已达厘米级,卫星导航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吸引着年轻人投身农业,让传统产业焕发出科技魅力,为无人农场的目标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对于技术先行的无人农场来说,推广无疑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关键步骤,意义深远。

  政策东风为无人农场推广按下“加速键”。2023年,本市修订起草了《上海市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奖补实施办法》,区级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开展一系列围绕无人农场建设、无人化农机装备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政策和技术培训,培育出一批既懂田间地头、又通数字技术的“两栖新农人”,为技术落地筑牢人才根基。

  联适公司开设直播间,为业内外人士提供最直观的云端宣传。“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基地的春耕现场,现在屏幕前出现的是正在作业的无人插秧机……”农田边,正在通过手机进行直播的韩默是公司市场部的一员小将。

  虽然直播间的人数并不多,但参与感很强,记者从不断刷新的屏幕上看到诸如“这是你们自己的基地吗?”“这个地块是预先进行定位吗?”等观众提问,而韩默也耐心地一一进行答疑解惑。“是的,这是我们联适公司自有的基地。”“地块是先进行定位,相当于画一个电子围栏,之后在规定区域内自动规划插秧路径。”

  坚持每天直播3小时,为直播间的网友展示现场作业的无人技术、解答直播间提出的各种问题,99年出生的韩默也快成半个无人农机专家了。“让更多人关注无人农场,让更多人了解无人农场”是直播间存在的意义,也是联适在无人技术推广方面做出的努力。

  当企业的研发活力、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农户的实践智慧构成产业生态链,无人农场便不再是技术孤岛,而是成为激活乡村生产力的“数字引擎”,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历史跨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阡陌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治理
普及安全知识 筑牢生产防线
看上海无人农场如何定义未来农业生产力?
东方城乡报关注02看上海无人农场如何定义未来农业生产力? 2025-06-19 2 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