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镇的早晨

  口述:辘藴 文字:石路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清晨,走在小镇的街面上,一排排屋顶,还有树梢上落满了晶莹的露珠,在初春第一缕阳光照耀下,犹如点缀了金色的精灵,给这片东海边的阡陌沃野注入了不尽的诗意和浪漫。

  ◆我所在的小镇,在海边这座岛屿的中段。它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因早年这个集镇旁有一条名为“新开河”的河道,故而由此得名。

  作为小镇人,我尤其喜欢它的早晨。因为晨间,除了有岛上美丽而熟悉的景致外,还有我嗜好“第一口”的早点,那里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还有我百听不厌的乡间民乐,那里可以倾听一种自得其乐的声音;更有我钟情的农贸市场,那里有元气满满的晨中人……

  也许是上了一定年纪的缘故,还有长久形成的习惯,每日清晨,我一般都起得比较早。不过,说实在话,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镇人,我每天都对它有新的期待,以及新的可喜的变化。几十年了,这份情愫与日俱增,可以说已浓得化不开了。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出门上街,径直来到我喜欢的小镇面馆,去吃“头汤面”。

  镇上的面馆有好多家,我比较中意的有几家,一家是开在此地有个一二十年的兰州拉面馆,地段好,在镇域中心,原先位置较偏僻些;一家是本地的老牌面馆,馆子不大,味道不错,颇受本地人青睐;还有一家是福建人经营的“一面之缘”,颇有异乡风味,尤其是店里那自己做的拌面用的辣酱,味道一绝。

  这几家面馆,我平均一周都会分别去吃上个一二回,以至于这些面馆老板见我不等开口,就知道我要吃啥面了。“面要筋道一点,浇头是辣肉加荷包蛋。”那位福建老板娘每回见着都会主动地对我说。

  在兰州拉面馆,我吃得较多的是一碗面加一份牛肉,标配。那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牛肉面,吃下去热乎乎的,尤其是在西北风频频光顾的大冬天,食之心头仿佛生起一团火,身子骨再也感觉不到外面的寒意了。

  这家本地面馆的历史和我年龄差不多。由于是乡情使然,本地人去得比较多,还有不少是邻里和亲戚。他们一边吃面,一边拉着家常,大家都比较熟悉,没有生疏感。谈及内容五花八门,生活里的形形色色都有。有讲起地头播下新品菜籽长势不错的;有说家里老人不顾七老八十还往田间跑,子女再劝亦无可奈何的;有聊起小镇上就业招聘会,既有家门口企业,还有外出劳务可供选择,找工作再也不难了的;也有盼子女大学毕业早点回乡考公务员,捧个金饭碗的,等等。去得多了,我也和他们熟络起来,一边吃着面,一边加入“群聊”,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镇上的“早饭摊”,可远远不止这些面馆,品种可谓应有尽有,各具特色。譬如有不少人喜好的米线、锅贴、生煎包、牛肉汤,也有人钟情的煎饼果子、糯米糕团、美味馄饨、烤炉烧饼等等。这些,我也常用来调剂口味。小镇多年来依托临靠客货运输码头的优势,加之城乡融合催生经济发展提速,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岛上做生意,由此带来的四方美食也在这里交汇,这也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舌尖上的享受”。

  小镇的早晨烟火气很浓,它不仅跟着当地人有早出门的生活习惯,而且也在不同人们生物钟的调节下,渐渐滋生出多维度的运营模式。各个店家也是千方百计在迎合人们的这种差异习性与方式。除了品种推陈出新、延长经营时段外,促销手段也是频出新招,如电话送餐、私人定制等。所以,小镇的生意不仅仅局限于本镇,邻镇的人们也常常来此品食购物。这种画面,我看得多了,心里也不禁暗自得意。

  ◆大清早,小镇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堪称晨间“第一支交响曲”。不过,与此相媲美的还有农民在乡间吹奏出的十分动听的民乐声,同样给乡野的早晨陡增活力。

  从上岛的一条东西几十公里主干道上行驶,在临近小镇十字路口一侧,你就会看到一个大型琵琶乐器的雕塑,下面有一行令人瞩目的字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别显眼。这里不仅是乡村振兴田园小镇、红色旅游小镇,而且是一个连续四届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源于此的民间音乐“瀛洲古调派琵琶”和“牡丹亭”,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镇曾多次举办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民乐邀请赛,民间民乐团队较为普遍。不少从小就爱好民族乐器的农民,一早就会在乡间一隅习惯性地吹奏练习起来。他们随初升的太阳渐起,在小镇烟火气中将美妙动人的音符弥漫开来,成当地一景。

  我每天早晨出门,就会情不自禁地寻声而去。这两年,我在小镇一家铺子不大的粮店门口,就见一位50多岁的老农,经常自顾自地拿着葫芦丝、看着乐谱在吹奏。瞧他沉醉其中、熟视无睹的样子,就知已深陷音乐而不得自拔了。

  前两日,我去的时候,他正在演奏的是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待他歇息时,我上前与其攀谈。他跟我说,他学葫芦丝已好多年了,是跟他叔伯兄弟学的。这位叔伯兄弟是民乐世家,在当地颇有声望。家里长辈以及子孙基本上都会一两手,有的拉二胡、弹琵琶,也有的吹笛子和唢呐。家里有了音乐,便时不时聚在一起开个家庭音乐会,引来邻里们纷纷前来观看听曲,宅上自然也热闹得很。

  这位老农因与之是亲戚,年轻时就常上他们家去玩,一来二去,他便与堂哥学上了吹奏葫芦丝。他说:“葫芦丝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乐器,它主要流行于云南的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我学它,主要是喜欢它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据民间传说,葫芦丝是一对神仙眷侣发明的,它象征着爱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少农家通过祖辈传承,以及多年来乡镇的扶持与重视,让许多人爱上了民族音乐文化。晨时暮间,乐声就会在小镇飘荡,给乡间注入了不尽的生机与诗意。

  去年,小镇还举办了“雅韵声声,童心飞扬”第七届青少年民乐赛,吸引了域内来自各年龄段的青少年民乐爱好者前来角逐。他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梦想,将二胡的深沉、古筝的清雅、琵琶的灵动演绎得十分精彩,共同地编织出了一幅生动隽永的音乐画卷。

  小镇的早晨有了音乐,无疑是美好而甜蜜的,这也给了更多人爱上它的理由。

  ◆欲说小镇的早晨,其最热闹之处,无疑是当地的农贸市场。它一直以来是岛上一个受人追捧、四乡八邻频繁光顾的重要场所之一。

  我三天两头要去农贸市场买菜。这里的农民,在清晨从自家地里采摘下的果蔬,特别水灵,叶子上都沾着露珠和泥土,完全可以用“活杀”来形容。早市上的鱼虾蟹也极为新鲜,尤其是河浜里活蹦乱跳的虾,我甚是喜欢。它个头虽不大,但肉质鲜甜,吃到嘴里忍不住叫好。这虾,绝不亚于“太湖三白”中的小白虾。一般,我买回家后,当场冲洗干净后就白灼。尝一只,味道好极了。

  偌大的农贸市场,不仅有批发商户经营的猪羊牛肉、鱼虾和蟹、贝壳类水产品、鸡鸭家禽、豆制品、蔬菜、蛋类及酱菜等;还有地摊上的农户田头自产自销的蔬菜、水果、腌制类的农家小菜,宅沟里捞上来的鱼虾以及家养的鸡鸭、蛋品等。

  “这儿不错,商户、农民利益相互兼容,拾遗补阙,能聚集更多人气。”一位正吃着早饭、脸上微微渗出汗的本地生意人说。

  穿梭在至少有几百个商户的集市人群中,听见人流如织的多种口音在此交织。若不明就里,谁知这儿是本地小镇,还是外地哪家大型农贸市场呢?市场周边商铺紧挨,除了吃的、穿的、用的之外,还有不少农民竹编手工制品、铁制农具,各种树木花卉、瓜果菜籽秧苗。总之,小镇市场买啥的都有。

  在此住久了,我知道小镇农贸市场有本乡及邻镇来的,有市区循名而来的,也有安徽、江苏、浙江等不少外地人。他们有的在此打工、做生意,也有的定居在这里或旅游于此作短暂停留的。早上在市场不经意间碰面,成了各人一日生活相识的开始。

  有一天,我在农贸市场附近吃面,听见一位70多岁的市区阿姨在跟人说在此买房子的事。这位阿姨说:“我在岛上兜了一圈,大镇去过,小镇也光顾,相比较而言,这里各方面我比较满意。镇面积不大,商店集中,出门买东西方便,银行、邮局、医院、公交,样样都有,关键是新开盘的房子性价比还高。”

  开办有几十年的这家农贸市场,当地许多人讲是元气满满的“乐活集市”。

  生活在小镇,自己感到一种难得的舒适与惬意。窗外的小树林在一年年长大,周边的“口袋公园”春色撩人。每每晨间散步路过这条新开河,思绪的闸门就会被新农村的各种变化所开启。想着如今让人羡慕的“桃源生活”,自鸣得意的心境已然写在眉目之间。

  一日之计在于晨。小镇的润泽,给喜好早起的人们送去暖意与活力,也给更多老乡奏响一支充满美好梦想的“晨中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动态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品牌
   第08版:禁毒
小镇的早晨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倾诉04小镇的早晨 2025-04-03 2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