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
我家住在沪郊一个叫“六灶”的小镇上,曾经默默无闻,现在是人尽皆知的迪士尼乐园附近。以前只有一条周祝公路贯穿东西,其他都是乡间的小路和稍许宽一点的“煤渣”路。80后的我小时候马路上私家车还非常少见,难得见到的一两辆小汽车基本都是公家的,或是本地有名的某个先富起来的厂长的。上世纪90年代初城乡差距还是挺大的,郊区小镇老百姓出行基本近的靠自行车,远的就是公交车,而且公交的末班车普遍都挺早。印象中第一次独立出游就是坐上主力公交“周南线”去了惠南镇,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
惠南镇曾长期作为南汇县的县城,在我们南汇人心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所以,出游去惠南,当时对我们这些少男少女来说也是一件挺时髦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路说说笑笑,小站必停的公交也不觉得拖沓和漫长,反而对每一站都充满了好奇。沿着周祝公路一路往东开,这一段路两边村宅较多,所以马路也不宽,仅仅是两车道的宽度。记得临近祝桥转弯往南的前一段路特别窄,貌似只有单车道宽,两边都有水泥厂房,所以到那里车子就会慢行让车,就像一条在水泥管里蠕动向前的毛毛虫;而我们就在毛毛虫的肚子里颠簸拥挤,一个急刹车如果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推搡到前面的人了。还要过一座有点坡度的水泥桥,那是三水交汇处,水域宽广,岸边都是农家,有一年连下一个多星期大雨,车行桥上我就看见河水水位都漫过了岸边农家老屋的门槛。而不容多想,毛毛虫已经冲破了水泥管一个九十度大转弯稳稳地靠站了。
再一路往南,路变宽了而村宅渐少,两边都是大片宽阔的农田,若是天气好在朝阳的映照下,那就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经过热闹的盐仓镇还能看到十字路口巍然伫立的盐仓影剧院,虽然外观略显灰败破旧,但那敦厚而结实的建筑体量和年代感明显的招牌大字,还是显露出了它的底气。同时期可没有几个镇是有这么大的影剧院的,可见因盐而兴的传统产业曾经在沪郊乡镇的支柱作用。现在说起盐仓,人们更多想提起的是那一口软糯香滑的“水晶年糕”了吧……继续往南经过陆楼,渐渐路边的房屋就愈来愈密集了,看到了很多商铺,路上车多人也多,最热闹的那个丁字路口左拐进站,终点站——东门汽车站就到了。
后来,我到南汇中学读高中,于是每个周末都乘着周南线往返在这一段熟悉的路上。周五总是撒欢地背上沉沉的书包,一路归心似箭。那时候的东门大街还都是老房子开出的店面,也算是最热闹的商业街。穿行在这片市井烟火里,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鲜活起来了,不再只剩下枯燥的作业和考试。
再后来,去惠南镇机会不多了,去市区方向也因为浦东的地铁线路建设四通八达,快捷又方便,渐渐的就不怎么乘坐周南线了。还是2010年世博会那一次,要带着父母去开眼界。父亲说坐周南线一部头最方便,一家三口难得一起坐上这条慢吞吞的公交线,再一次“乡下人进城”一样晃了一个多小时抵达世博园区。一路上变化真大,不要说父母亲不认识了,连我自己曾经熟悉的景象都翻天覆地了。可以说,在世博会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变化,而周南线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变化。所以,时不时还是要念念旧,有空多乘坐老朋友“周南线”,Bus Walk去发现城市的变迁和时代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