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获得积极成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让农村居民拥有可感可及的获得感。但是村内道路硬化、自来水稳定供给、充电设施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可根据各地实际,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步提升建设水平。一方面,乡村建设要同区域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相匹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聚焦农民所需,引导农民全过程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后续管护运维。另一方面,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和搬迁撤并等村庄分类,根据需要编制村庄规划,优化县域公共资源布局,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稳步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