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梦梦 邱荣燕
春日阳光下,蕴藏于泥土之中的山野美味,破土而出、抽芽吐绿。挖菜人满载而归,食用山珍野菜陆续从大山“走”出,俏销市场。天光渐亮,人声嘈杂。
吉林省集安市的早市上,刺嫩芽、山芹菜、林下参、松茸等新鲜上市,生态又美味。这热闹的一隅,既是烟火气的集萃之地,又是山林慷慨馈赠的生动展示。
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观的延伸,将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外延到整个国土资源。拥有882.98万公顷林地的吉林,挖掘开发森林食物,有优势,亦有底气。
最新数据显示,吉林省森林覆盖率45.42%,这一片山林,是宝库,亦是粮仓。2023年,全省利用林地发展林特产业规模达到1725万亩,生产经济林产品58万吨。林草行业总产值从2019年的110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500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林草资源大省如何将发展优势逐步变为现实产量?扩规模、强技术、补链条、树品牌,吉林正探索出一条愈加成熟的林草产业前行路径,在做优做强森林食品上渐入佳境。
今年年初,一场关于吉林特产的大摸底,让吉林省蓝莓火出圈,话题冲上热搜。
吉林省白山市,是国内蓝莓五大优势产区之一,也是国内蓝莓晚熟的地区。春寒料峭之时,科技暖棚里莓果满枝;盛夏时节,种植基地中蓝莓果树铺满山头。长白山林区是吉林省蓝莓主产区,产业规模最大,完善成熟的产业链条每年催生8亿余元产值。
白山蓝莓产业的发展路径,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优良的生态做底,利好的政策加持,强大的市场需求牵引,林草产业对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有了更多思考和审视,催生出充分体现产业特色的“林+”发展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林草产业集约化、集群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红松果、林下参、蓝莓、桑黄、榛子等特色林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加。”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科技产业处处长谭国庆说。根据资源禀赋的因地制宜,为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