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丰富食物“资源库” 唱好农业“山海经”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海上养殖区。 姜克红 摄

  □齐中熙 涂洪长 于文静 

  胡璐 庞梦霞 唐诗凝

  走进八闽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飘香,大海上渔排纵横……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观念引领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闽东宁德,山多海阔。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在闽东人的餐桌上,长期有两样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丝,再晒干,作为粮食;一是大黄鱼,我国特有的海水鱼,俗称“黄花鱼”或“黄瓜鱼”。

  提起大黄鱼的故事,年逾八旬的刘家富至今记忆深刻。

  1988年底,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野生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日益濒危,而人工养殖存在技术缺失等现实困难,“这一批示让福建大黄鱼迎来新生契机。”刘家富告诉笔者。此后,他牵头攻关的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获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此后数十年间,宁德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扩大人工养殖大黄鱼规模,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

  如今,“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不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和优势出口养殖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在传统以粮为纲观念中,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而随着观念转换到大食物观视角,劣势却成为了独特的优势——耕地给予不了的,海洋来给、山林来给。福建省指导厦门偏远山村种植茶树“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宁德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林矛盾”,推动菌草技术发展;推动郊区建立“菜篮子”基地、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走俏市场,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

  空间拓展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玉米基地里,正处于成熟期的玉米长得郁郁葱葱。

  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俊说,这是福建省农科院研发的鲜食玉米品种,不仅口感好,上市时间也与广东、海南、云南的玉米错峰,深受市场欢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基地已建立起工厂化育苗、加工、秸秆回收等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种植成本,农户每季每亩的纯利润达到3000元。

  东游镇发展现代化玉米产业,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缩影。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努力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金白银”稳粮惠农,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2023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林下空间是福建人的第二块“耕地”。广袤的森林,不仅让福建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份,同样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能够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动物蛋白等。

  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油、林粮、林果等多个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蔚蓝的大海,是蕴含着富饶海洋物产、丰美优质蛋白的“海上粮仓”。在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坐落着“闽投1号”“乾动1号”“定海湾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从高空俯瞰,一座座篮球场大小的钢构平台卧于海上,大黄鱼等养殖品在深海“畅游居住”。

  平台负责人卢统辉介绍说,平台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所在的深远海水质更好、水流更急、空间更大,养殖的大黄鱼肉质口感接近野生,零售价高出传统养殖的大黄鱼。

  如今,不仅是大黄鱼,“东优一号”“西盘鲍”“绿盘鲍”等几十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耐高温“福参1号”等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也陆续实现突破,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大幅攀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福建人今天的食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又科学合理。2023年,全省肉蛋奶产量首次突破4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约890万吨。

  新鲜度检测、生物安全项目检测、安全风险项目检测……在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安全保障检验室,几十台机器正在运行。每份奶产品出厂前,要经过几十道检测,出厂后实现了可追踪、可溯源、有监管。

  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都稳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位于宁德市的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进行海带整理、系结等加工环节。成品展区内,海带苗、即食海带、干海带等产品琳琅满目。

  据公司负责人苏少华介绍,近年来市场对海带,尤其是海带苗需求旺盛,农民就创新种植方式,在海带生长过程中割掉一部分海带苗,另一部分继续成长为大海带。通过产、供、销统筹发展,公司年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在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间间工厂化生产的菇房里,一簇簇胖嘟嘟、圆滚滚的洁白银耳在温度、湿度精准调控的环境里静静生长,40多天即可上市。

  “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研究什么品种。比如片状银耳产品需要耳片多、蒂头小的品种,而即食银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多的品种,我们就根据需求精准研发。”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说。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跟着市场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多年来,福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福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全省累计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000多件,居全国第一位。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国家发展大计,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是观念的变革、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行走在八闽大地,处处能感受到践行大食物观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来源: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福建:丰富食物“资源库” 唱好农业“山海经”
吉林:且看林中蕴“粮”丰
东方城乡报借鉴07福建:丰富食物“资源库” 唱好农业“山海经” 2024-05-21 2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