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宗和,从上海市区来到崇明岛,在一所乡村中学从教整整四十五年,饱含深情地教育出了一批批农村学生,送他们走向美好的人生旅程。村民和他们的子女们把他的名字铭记在心中,将他的功绩深深地刻在这片热土中的丰碑上。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士云 文字:施卫国
◆我们那所中学处在崇明岛的中部地区。创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办校时全校只有三个班级,校舍也很简陋。老师来自崇明的各个地方。后来学校搬迁,规模有所扩大,每个年级招两个班。教育局从市区调拨的具有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宗和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于一九六四年考上了这所学校,就认识了宗和老师。
当时那个年代,农村学生家里条件不好,所穿的衣服较破旧,上海来的教师稍微体面些。宗和老师的穿着很一般,但很整洁,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平时话语不多,当了班主任显得和蔼可亲,讲起课来神采飞扬,我们学生知道这是位很有水平的老师。果然,宗老师的潜能渐渐地发挥了出来。他除了教学生知识以外,还在辅导班级学生的文娱活动。
那时学校每年举行文娱汇演,宗老师所在班级学生演的节目都能得奖。当时崇明县教育局会同文化馆举办全县中学生文娱汇演。学校接到通知后,校长委托宗和老师全权负责这件事,希望拿出高质量的节目参加汇演,并且让每个班级的文娱骨干集中起来排练,由宗老师统一指挥。
宗和老师接到任务后,在一个星期里,利用晚上备课后的时间,在斗室昏暗的灯光下,编出了一个独幕话剧《小英雄》。并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把参加演出的学生文娱骨干集中起来排练。他向学生们讲剧本的意义,讲人物的塑造,有时我们念台词的普通话发音不正,他还得一遍遍地纠正。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汇演开始前一天,宗和老师带着我们十几个同学,住进县城的一个招待所里,还抓紧时间继续排练,让我们深受感动。汇演正式开始,来自全县几十所中学的小演员以及带队老师,集中在崇明南门最大的新崇大戏院,场面气势恢宏。我们乡下没有见过世面的学生,非常紧张,宗和老师鼓励我们要勇敢,为我们加油打气。
演出是按照先后次序上台,没有轮到演出的团队坐在台下观摩。我们学校轮到第二天上午登台,那天宗和老师带我们上台,他在后台既要给我们提示台词,又要轻轻地鼓励加油,他累得满头大汗,当我们演完结束谢幕时,听到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知道这次参演很成功,宗和老师带领大家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宗老师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把来这所乡村中学的点滴体会以及自己朴素的生活都认真地记录在本子上,以便鼓励鞭策自己。他在日记中记载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开销情况,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学生们看到了他的日记,被他简朴的生活和善良的举动所感动,对宗老师也越发尊重。而宗老师也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个海岛上扎根一辈子,把全部心血贡献给这里的孩子们,帮助他们打好知识基础,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宗和老师直到三十岁结婚,为了扎根崇明岛实现理想,他经人介绍,和县良种场的一位女职工喜结连理,把家安在离镇上还有一公里多的乡村。妻子勤劳能干,宗和老师是个出了名的好脾气,因此夫妻恩爱有加。后来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离开学校后到部队当兵,复员后在农村参加劳动,当了一段时间的农村基层干部。高考恢复后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说来也巧毕业后也回到母校当起了一名教书匠,与宗和老师成了同事。我发现他比以前更成熟稳重,对学校的教育热情更高。我在教育方面经常向他请教,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使我很快走上讲台。他既是我的师长,又成了我的大哥,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城市人对农村、农民,农村孩子的热情和爱心。
其实宗和老师有很多调回上海市区工作的机会,后来随着人才的流动,他这种优秀的教师,调回市区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同来或后面来学校的上海教师一个个调了回去,有些崇明籍的教师也千方百计地往市区跑,但宗和老师没有心动。他依然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牢牢地站在我们这座农村中学的三尺讲台上,真让人刮目相看,我更被他那种执着的追求所感动。
当有人问起他,大上海条件好得多,和这里不好比的,但他笑笑说,农村变化也很大,我刚来学校时,我们这个中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每次上海回来要走很长的泥路,尤其是下雨天,走回学校像个泥小鬼(崇明土话即一身烂污泥的意思),现在全岛四通八达,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和校门口,岛上空气新鲜,等我将来退休后还要与学生的家长一起享受这样的好生态呢。
宗和老师对学生的培养真正按照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思路。他除了主教语文外,还能兼上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这些都是他平时努力钻研学习的结果。
我发觉学生们听他上课时课堂纪律出奇地好。有时我忍不住前去听宗和老师的课,从实践中吸取真经,让我醍醐灌顶。
他上语文课时,讲诗歌等于听朗诵会,讲散文如同参加演讲会,讲作文又像参加故事会。
上其他课也是如此,从不单纯地灌输,而是旁征博引,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
宗和老师多才多艺,笛子、二胡、口琴、手风琴样样拿得上手。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率先组织班级诗画兴趣小组,培养出了很多在诗歌和画坛上有建树的人才,如后来颇有名望的崇明籍画家陈杰早先就得益于宗和老师指导的这个兴趣小组。他组织文娱宣传队,居然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排练出了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在农村好多地方演出,使我们这所乡村中学声名远播。
◆我耳闻目睹了宗和老师从教的方方面面,让我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上级教育部门让我先后担任了这所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和校长。宗和老师全力配合和支持我,成就了我们俩紧密合作的蜜月期,也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峰期。
宗和老师先后担任了学校的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和副校长,我们携手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有些事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永远回味无穷。
1997年至2011年,我们学校尝试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先后与上海和崇明的三所中职校联合办班。这批住校生的到来,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麻烦,学生中有逃学的,有酗酒的,有闹事的,有早恋的……应对这些难题,宗和老师寝食难安。白天上课,晚上找这些同学谈心,在提高管理效果上下功夫。终于理顺了关系,使办班顺利进行。前后有近两千名职校生顺利毕业。
宗和老师,还创办了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花卉节。从策划、组织到一系列准备工作,花费大量的精力,而且效果良好反响巨大。在艺术的浓厚氛围下,我们学校出去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市里的音乐院校,成了拔尖的艺术人才。
宗和老师把心思都放在特色教育的探索上。他把学校“三园”活动作为特色教育的抓手,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和农业科技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他是两次全国生物百项优秀活动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市优秀园丁奖的获得者。
宗和老师把学校的事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们学校先后办了建校四十周年和五十周年校庆,作为我过去的老师,他是校庆筹备组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他利用任教时的师生关系,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市各个区和街道,农村的乡镇,用真诚的心打动了这些校友,让他们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校庆。在他和筹备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两次校庆都非常成功,参加校庆的师生代表和各界人士都达到了八百多人。有些毕业生如今成了创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们看到学校的变化和宗老师及校领导的真情付出,慷慨向母校捐款,设立奖励基金,帮困助学,为母校发展加油助力。
在这段繁忙的时间里,宗和老师的大女儿患上了绝症,他为女儿求医问药,关心女儿的病情,还时刻挂心学校的工作。可是最终没能留住女儿的生命,使他思想上承受了巨大打击,学校的老师学生以及乡村的干部和村民给他以极大的鼓励,使他很快坚强地站了起来,继续为学校作出贡献。
宗和老师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但他坚持在崇明岛上家中养老,实现了他一辈子扎根海岛的夙愿!我和那些他教过的学生,但凡有空余时间会经常探望他,他总是很乐观地和我们交谈。对过往的艰难曲折他总是一笑了之,他那笑傲江湖的模样,常会给人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