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三农参考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时代内涵及意义

  作者简介

  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核心提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仅是加快补齐国家粮食安全短板的重要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且是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目标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内涵

  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内涵。进入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供应、获取、利用、稳定性、能动性和可持续性。粮食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粮食产量、粮食质量、粮食结构,还涉及“保产量”与“优结构”关系的合理协调,以及纵向维度上的供应可持续性和横向维度上的生态、康养等多功能性。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关注谷物安全、口粮安全、饲料粮安全和畜产品安全等,需要在粮食数量安全、食物营养安全、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等多元目标下进行统一协调的周密考虑。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目标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保持了稳定增长,基本上可以稳定在每年6.5亿吨的水平之上,但由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消费提档升级对粮食的需求还在上升,包括土地和劳动力在内的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抑制性增强,世界粮食可贸易量水平相对恒定且世界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导致粮食进口存在风险,真正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保障粮食安全实际上仍然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需要指出的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中所指的“饭碗”,绝不是“饭碗”本身,而是“饭碗”里装的“粮食”。在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上,粮食包含谷物(小麦、稻谷、玉米和杂粮)、豆类(大豆、绿豆、红小豆)和薯类。稻谷、小麦是重要主粮,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根本。玉米是主粮,大豆是食用油、食用蛋白、饲用蛋白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仅仅保障粮食的供给是不够的,还需要供给大量除了粮食之外的食物,切实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仅要坚守粮食数量这条底线,还要遵循食品安全这个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食物质量这一方向。

  “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浓缩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和系统性措施。粮食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系统,既涉及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也涉及粮食需求和消费问题,同时与食品分配系统(例如仓库、流通、运输设施及能力等)关系紧密。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于粮食生产技术和投入品供给(产前)、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产中)以及收储运销和最终消费(产后)的系统和连续的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方位”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措施。“全方位”意味着要改变过去在粮食产业上“重生产、轻流通,重收购、轻加工,重储备、轻市场”的传统思维与做法,将粮食品种研发与繁育、生产与加工、运输与储备、销售与消费、品牌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和主体链接成紧密关联、有机衔接、联动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和完整链条,推进粮食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实现从抓粮食生产到抓粮食全产业链、从抓粮食产品到抓粮食产业体系、从聚焦粮食产业链到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协同”和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的加快转变。这就要求,高度重视耕地和良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将“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打赢种业“翻身仗”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性措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作用,将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政府的积极性等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措施;高度重视粮食产后收获、储运、流通和分配以及消费环节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作用,将这些环节的减损降废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性措施;高度重视粮食支持政策的分品种、分层次、分区域改革。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等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与安邦的“头等大事”和“永恒课题”。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部署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体现了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念兹在兹,对端牢中国“饭碗”的高度重视。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加快补齐国家粮食安全短板的重要路径。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具体看,这些短板和弱项主要包括国内粮食生产供给存在关键技术受制约和种业“卡脖子”问题、耕地数量紧缺和质量降低、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低效、粮食储备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应急体系不健全、进口环境不稳定和竞争压力加大、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资源不足、粮食消费结构不合理和粮食损失浪费严重、世界粮食贸易链接和全球粮食流通运输存在断点等问题。因此,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粮食安全,应通过全方位夯实根基加快补齐其存在的各项短板,加快强化其存在的各个弱项。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中国的整体现代化。如果说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是消除乡村绝对贫困人口、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那么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乡村振兴则是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所存在短板、保障整体性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突破其对整体现代化制约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成效,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首要任务,以筑牢粮食安全坚实底板。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相关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强国具有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科技实力和支撑能力强、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强五大重要标志;世界农业强国具有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等“四强一高”基本特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支撑强等“六高六强”共同特征。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外农业发展的比较看,粮食等农产品整体保障能力提升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其能力提升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成色。同时,现阶段我国加强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着高物质投入依赖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不充分、农业生产主体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稳定增长能力不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明显等问题,亟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从而完成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强调要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众所周知,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与土地、水等基础性资源匹配度较低的人口大国,解决人民吃饱吃好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来都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国家整体安全的政治问题。将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整体安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由此可见,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首位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着力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中州学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时代内涵及意义
东方城乡报三农参考周刊05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时代内涵及意义 2023-12-19 2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